争取引导孩子诵读国学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争取引导孩子诵读国学

2011-10-19 15:46:16     标签:小升初经验

现在很多孩子在诵读国学经典,就其中的利弊,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同时,也希望能给那些为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烦恼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为什么让孩子诵读经典呢?在我们现代教育中,学校的教育非常注重科学技术,人文教育却比较薄弱。这种重技能,轻思想的教育,很容易造成有知识,没文化。而国学经典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那些让我们敬仰的先人如范仲淹、司马光等等,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孩子在诵读国学经典时,也传承着文化,最大的益处,是让他今后在思想(哲学)上有一定的高度,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把握时机,成为时代的宠儿。而且,十三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十五岁以后记忆力慢慢往下走,理解力慢慢增加。因此,很多家长利用这一教育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但单纯的背诵经典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有些孩子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背得滚瓜烂熟,同时,眼睛也长到头顶上了,在家不但不孝顺父母,不听父母的教导,反而问父母有没有做到温良恭俭让!在外也看不起老师,看不起同学。这样的读经效果,还不如不读。读经的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让孩子能够立志并努力成为现代的范仲淹、司马光。而不是让经典成为他们傲慢浮华的本钱,更不是让他们今后的路越走越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让孩子背诵经典,要让孩子理解这些经典的含义,并身体力行。

由此,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诵读的顺序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很多读经班让孩子直接背诵《论语》,《老子》,孩子背会了,但理解不了,自然会出现上面的问题。有些人会说,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融会贯通了,是啊,那时孩子的坏习惯也形成了,又该怎么办呢?因此,我认为读经的顺序应该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之后才是四书五经等等,中间可以穿插《笠翁对韵》,唐诗宋词。具体的学习顺序,三字经里面有详细的描述,我就不多说了。

一提到《弟子规》,很多人有很大的偏见,张嘴就能讲出很多“糟粕”,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所以,我提醒家长们要教孩子读经,而不是让她们自己读,要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教之前,我们家长首先得下功夫学习。学习经典的关键是传承文化,所以,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知识。

还用“亲有疾,药先尝。”来举例吧,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弟子规》只是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安排了一下,为的是让孩子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在给孩子讲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重点是学习如何孝顺父母,而不是尝药,尝药的目的是了解药的温度是不是可以喝,体现的是一种孝心。而且,中医的汤药用舌尖尝一下是不会有问题的。然后引导孩子说说,古人是如此孝顺父母的,那现在的西药药片不能尝,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体现我们的孝心呢?孩子就会说,我们可以看看服药用的开水温度是否合适?我们带父母去医院看病时,要跑前跑后,挂号,取药,要问清楚医生开的药,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副作用?怎么服用?服用时有什么禁忌?等等,这些都是对父母孝顺的表现。同时,家长再给孩子讲一讲相关的德育故事,如果您的的孩子已经上学了,还可以让她就此写一篇日记。您看,这么一句用现代知识衡量,被称之为“糟粕”的话,不仅教会了孩子如何孝,也锻炼了孩子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可谓一举多得。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弟子规》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正所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机会去身体力行,也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引导孩子以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经典,而不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去死搬硬套。

还有些人认为孩子学了《弟子规》,遵守规范不好,学傻了,呆了。我们看范仲淹,司马光傻吗?《弟子规》的总叙出自《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正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我们的先人圣贤没学傻,现在的孩子就学傻了?什么又是聪明可爱呢?在机场候机楼大喊大叫,跑来跑去,纸飞机扔来扔去的孩子就聪明?在一边安静地看书,或者玩游戏的就傻?扰乱纪律,影响同学学习,下课打闹打架的孩子惹人爱?写完作业后,安安静静地看书,不影响同学,下课帮助同学,和同学一起活动做游戏的孩子惹人厌?

《弟子规》是孩子诵读经典的根基,是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它能够让孩子始终以谦虚的态度不断进步,不但孩子受益,家长更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孩子应该学习《弟子规》,并且身体力行之。总之要活学活用,我们应该以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用现代知识去死搬硬套。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