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公民意识
------------
登高才能望远,人站立的高度,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高度、广度、深度。尽管当今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甚至与这样的社会,还有着很长一段距离;但是,在现代文明之水浸润中华大地之时,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的价值,正在因为其高度的逐渐提升,而日益呈现出不可被替代的重要价值。此时,人之为人,在更多的意义上,既体现为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宏大叙事,又具体而微地体现为对个人发展、个人完善的负责。
一个拥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懦弱的人,而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并且知道什么是大勇,什么是小勇,什么是有意义的真勇,什么是无价值的假勇;一个拥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决不会是一个狭隘的人,而一定是一个博爱的人,并且懂得怎样创造爱,怎样奉献爱,什么样的爱与阳光同路,什么样的爱和黑暗共行。而一个勇敢的、博爱的现代公民,在为自己赢得无限幸福的同时,也为他人、为社会、为历史创造了和谐之美,开拓了共赢之道。
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强化孩子的权力自觉。
强化公民意识,就能跃升孩子的成功高度。
------------
培养世界公民
------------
海啸灾难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借助这个契机,我们可以把国人的世界公民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知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他就会同时拥有先进的现代生存理念。
美丽的天堂转瞬间变成人间地狱,诗意的海浪片刻里成了无情杀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情的新年。截至2005年1月4日,联合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海啸遇难者人数已经达到15.5万人,儿童就占了5万人。在这些人中,50个国家的人民痛失自己的同胞,其中就包括中国。
灾难之痛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以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重灾区库达洛尔为例:库达洛尔有近400人死亡,其中大约一半是儿童。这些孩子年龄大多在5至12岁之间,被掩埋时大多还是遇难时的装束,没有裹尸布或棺椁。
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其震动效应就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场风暴的今天,没有任何地方,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孤岛,每一个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因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公民责任和道义,就理应也必须放到全球化背景下去定义和实践。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事实上,这场人类空前的巨大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已经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援助运动。截至2005年1月1日,国际社会向海啸受灾国承诺的捐款数已升至20亿美元。此后,世界各国的政府援助和民间援助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除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有更多的灾民无家可归。据国际红十字会估计,灾民总数可能超过100万。要让灾民得到及时救助,就需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去分担他们的哀愁。在这里,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爱心。2005年1月5日,新华社援引美联社的报道说:中国承诺提供6000万美元的援助,以帮助那些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同时,中国的医疗队已经抵达印尼并正前往泰国,中国的佛教徒祈求不再发生灾难,中央电视台为缅怀死者取消了新年晚会。而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和民众,已向这些受灾国家,捐赠了总价值数亿元人民币的款额、物资。
基于这个背景,海啸灾难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借助这个契机,我们可以把国人的世界公民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知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他就会同时拥有先进的现代生存理念。在全球化概念日益成为我们身边的具体事物时,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高度和所要实现的生活质量。
那么,该怎样利用这个教育契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力所能及地帮助受灾国人民早日抚平身心创伤,重建美好家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从新闻报道里,我都不无感动地看到,很多国人,包括小学生已经自发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民的真情。《金陵晚报》1月2日报道,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毛昕宇在妈妈陪同下,到该市红十字会,郑重捐出积攒了很久的500元零花钱。
对孩子的这种做法,我们不但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还要积极鼓励,以倡导更多的人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世界公民意识。而这,又恰恰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比如教育、慈善、新闻媒体等机构的热情引导、积极组织与大力配合。在这个方面,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鉴。
日前,香港教育统筹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组,推出了《世纪海啸灾难》学习活动的教材系列,并将其上载至香港教统局网页。香港方面希望,学校能帮助学生把握机会,将今次海啸的经历深化,体验人间的关爱、建立危机意识并珍惜生命的价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面对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我们每一个人正应该以此为道德准绳,去衡量自己的心灵高度。
教育指南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对此,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一些合适的时机,努力鼓励、引导孩子做一个世界好公民。
和关爱身边的弱势者不同,具有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的孩子,还会将目光投向千里万里之外,为那里的孩子吃不饱饭而流泪,为那里的灾民住不上温暖的房屋而难过,为那里在战火中倍受恐惧折磨的人们而担忧。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与普通的孩子相比,心胸会更加宽广,目光会更加远大,志向会更加高远,最终成就的人生事业,也会更加辉煌。
毛昕宇的妈妈就做得非常好。她之所以支持、鼓励孩子这样做,也许并没有想到很多宏大的思想,比如世界公民意识,但是,她却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却又是最有效的。
作为家长,如果你就是毛昕宇的妈妈,或者,你也有一个像毛昕宇这样的孩子,你会怎么做?要知道,这时候,你不经意的一个选择,就会触动孩子的心灵:当你的选择正确时,你是在把孩子引向博爱之路;当你的选择错误时,你是在把孩子导入自私之途。
当然,培养孩子的世界公民意识,并不是只有向受灾国家的百姓捐款这一条路,很多身边的小事情,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育孩子爱护环境、关心野生动物、珍惜自然资源等。你可以告诉他:孩子,你所节约的每一滴水、每一张纸,都是在为整个世界做出贡献。
------------
公私分明
------------
学生终归要长大成人参与公共事务,如果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连公车严禁私用这样的法纪常识,都被模糊了是非界限,长大后的他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很可能难以做到公私分明。
据新华社2004年1月4日报道:日前,深圳市宝安区纪委、监察局发出专门通知,要求各单位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严禁用公车接送学生;要求有关学校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不要用公车接学生上学、回家。宝安区教育局也下发通知,要求学校健全规章制度,将公车接送纳入学生操行评定的内容。
公车严禁私用,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新规定。对有权使用公车的人来说,它完全是一种法纪常识。然而,对于这种常识,一直以来,说的人多、做的人少,以致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演变成了社会上一道极为正常的风景。在它的影响下,坐家长的公车上学、回家,已经让不少学生引以为豪;与此相反,没有公车可坐的学生则只能望车兴叹,抱怨家长没本事。很明显,在这些学生的思想意识里,公车私用不但没有什么不妥,反而非常光荣。
学生终归要长大成人参与公共事务。我以为,如果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连公车严禁私用这样的法纪常识,都被模糊了是非界限,那么,长大后的他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很可能难以做到公私分明。因为思想意识是具有发展惯性的,今天的你可能会因坐了公车而沾沾自喜,明天的你很难说不会因在其他方面损公肥私而津津乐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公私界限模糊的思想无异于人生路上的陷阱。从这个方面说,宝安区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话又说回来,公车私用往往并不是由学生做主,而是由家长代言。因此,要彻底控制公车私用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大打击公车私用的力度,使之成为真正的“雷区”。只要谁敢于越“雷区”一步,谁就一定要吞下违规的苦果。一旦做到这些,上述校规就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制定的必要。不然,即便制定了,也于事无补。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向是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不是不让在校门口接送学生吗?我把车停得远一点儿行不行?
行文至此,想起了一则旧事。据《大河报》2003年10月24日报道,意大利墨西拿市市长曾利用公车携带配偶出外度假,有人就这一违规行为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被告辩称他这样做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妻子是作为他的“陪同”一起前往的,只属于“搭便车”。但主审法官却当场指出他这是强词夺理,判处他入狱半年。判决书称,即便是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工作人员,也不得携带配偶利用公车出外度假。
对国人来说,这好像是一件小题大做的事。可在西方国家,这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法治传统。这些国家的人们认为,公权和私权都是神圣的,它们既不可以互相侵犯,也不能够互为谋利,而必须保持彼此的绝对平衡。这种观念看似没人情味儿,实际上严格保证了公权和私权的权威。
事实上,任何规定都只有让它落在实际行动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权威性。否则,不管它制作得多么具体,出台得多么及时,都注定是随风而逝的空文。当然,要落实到行动上,除了倡导法治的精神,也需要培养人们的现代公民意识。而这两点,在我们国家,都还有欠缺。
教育指南
公车私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很多人看来,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所以,对深圳市宝安区的做法,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多少有些不尽人情。这也正是公车私用难以有效禁止的一个原因。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宝安区的做法,也只是限制用公车接送学生,至于其他方面是否公车私用了,则没有明说。可见,即便在纪委、监察部门看来,公车私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然而,正如文章中所说的,为什么在别的法治国家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却会受到严厉的追究?那么,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做吗?
当然需要,尤其是在我国的法治日益健全、民主气氛日益高扬、与国际接轨日益紧密的时代风气之下,就更需要这样做。而作为家长,首先就要认识到,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为他做着表率。
假如你放纵公车私用这样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公私不分,而当他长大走向社会以后,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是十分危险的。从小处说,可能会使他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从大处说,则可能会将他引向犯罪的深渊。而这两种成长的结果,显然都不是你期望在孩子身上得到的。
而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许只是一点点小事,就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素材。比如,在公园游玩时,一旦孩子损坏了花草,你就应该及时制止,并且教育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在利用公共设施娱乐时,一旦孩子有了破坏的冲动,你就应该马上对他说“不”,并且向他讲明理由;在你的孩子流露出羡慕别的孩子可以公车私用的思想时,你应该明确告诉他,不但自己不能这样做,也要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告诉别的孩子也不要那样做……
这样,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孩子变了,他不再以利用公物为自己谋利而骄傲,而常常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为自豪。
------------
读读卡通“鲁迅”
------------
当青少年笑嘻嘻地抱着被卡通了的“鲁迅”扮酷时,鲁迅的“民族魂”事实上已经在潜移默化之中进入他们了的脉搏,并将最终与他们新鲜的血液一起,化作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绿化我们正在被污染的家园。
鸣炮奏乐是一种十分庄重的礼仪,无论宫廷、民间,都将其视为盛大典礼最辉煌的序曲。以民间为例,鸣炮奏乐之后不是新人拜天地,就是新房子架主梁。总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伴随着炮的鸣响、乐的高奏,盛大典礼的种种内容才会正式粉墨登场。在这里,我则要为卡通“鲁迅”鸣炮奏乐。
孔乙己、阿Q、狂人、高老夫子……这些鲁迅创作的人物形象,而今已在漫画家的笔下正式“粉墨登场”,以卡通形式表现鲁迅小说的《鲁迅小说全编绘图本》,已由新华出版社推出。这套绘图本6册,将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33篇小说故事,用4000多幅卡通画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是何许人也,那是我们仰之弥高的“民族魂”,用毛主席的话说:“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枕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今,以卡通形式表现鲁迅小说,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美好的信号,预示着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思想开始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迈进?
今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适应不适应,我们事实上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这或许正代表了当代青少年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兄辈们的审美心理的嬗变。他们更乐于接受轻松、闲暇的阅读形式。而作为“民族魂”的鲁迅,虽然绝大多数青少年知道这位伟人,并且或多或少地学习过他的作品,但他们恐怕更多地是以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待鲁迅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不懂,解不透。
与青少年拒绝阅读“鲁迅”一样,长期以来,被他们拒绝阅读的,还有被我们推崇为“经典”的各类文学名著。这一点,至今还是“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们难以治愈的心病。这些心地善良的人们常常在各种场合疾呼:孩子们,读读“经典”吧,它会让你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然而,这疾呼换来的除了青少年酷酷的鬼脸,就只剩下疾呼者无可奈何的叹息甚至眼泪了。这就好比家长拿着削了皮的水果,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多吃水果有益健康呀,可孩子偏不领情,到底还是爱上了滑溜溜的果冻一样。事实上,青少年何尝不知道“经典”的价值、水果的营养,他们之所以还要舍“经典”而求“卡通”,弃水果而取果冻,无非是为了更轻松、方便、快捷地汲取营养罢了!
如是而言,“鲁迅”的被卡通化,不正是该鸣炮奏乐吗?要知道,当青少年笑嘻嘻地抱着被卡通了的“鲁迅”扮酷时,鲁迅的“民族魂”事实上已经在潜移默化之中进入了他们的脉搏,并将最终与他们新鲜的血液一起,化作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绿化我们正在被污染的家园。所以,让我们为卡通“鲁迅”尽情地鸣炮奏乐吧,并且做好把一切伟大人物与伟大思想卡通化的准备。
教育指南
对中国人来说,鲁迅的作品是不是最有价值的精神食粮?当然是。然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无意地遗忘它呢?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鲁迅作品内容的深刻性众所周知,但是,作品形式的非大众化也同样众所周知。如此一来,形式就成了人们接近鲁迅、亲近鲁迅的绊脚石。
事实上,不只是鲁迅作品,许多具有高度经典价值的优秀作品,如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国外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飘》、《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等,也常常被孩子敬而远之。更有意思的是,不但孩子对它们敬而远之,包括向他们推荐阅读这些名著的家长和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连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偏偏要求孩子去做,这恰恰是很多中国家长、老师的“教育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必然也会和家长一样,拒绝甚至逆反家长、老师的指令。为什么不能在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做一下换位思考?这样一来,不但家长、老师的“教育病”会慢慢治愈,孩子也会愉快地选择他们的建议。
“卡通”后的鲁迅作品,之所以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正是因为它采用了适合孩子阅读的形式。既然如此,其他作品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家长、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采用适合孩子、受他们欢迎的形式呢?这里面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啊!
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在教育孩子时,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你应该多与孩子平等对话,不应该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你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应该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你应该循循善诱,不应该强迫命令……
------------
雷锋精神不过时
------------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伟大的雷锋精神,它实质上只是现代的文明公民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修养。既然是最起码的,那就不但行动时非常容易,而且违背时特别可耻。
只要进入3月份,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雷锋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思考一下在今天新的时代和形势下,该如何向雷锋学习的问题,就显得意义特别重大。
大家都知道雷锋做好事的原则是不留名,有时实在不得已留了,也只留一个代号。雷锋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他觉得那些“好事”都是情理中的平常事,不值得渲染。可今天某些所谓的“学雷锋活动者”又怎样呢?他们不是“红旗漫卷”,就是口号连天,甚至还要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在闹市中一路“游行”、“集会”过去,然后找个早就“踩好点”的地方,象征性做点不疼不痒的“好事”,这就算“学雷锋”了。
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假如雷锋看到了这种“学雷锋活动”会有何感想,反正我对它很不以为然。在我看来,“学雷锋活动”只要一搭上形式主义的车,就只能当戏来演、来看,并且此戏绝非客观实际。所以,向雷锋学习,第一要学习他埋下头来,实实在在做好事的精神。
雷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做了许多好事,而这又建立在他认认真真、高质量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如果雷锋把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即便他做了十万件“好事”,又有何实际意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也都在做着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工作,只有把这份工作干好了,才能说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在此之外做的“好事”也才是真的“好事”。
可现在的一些“学雷锋活动”却变了味:学生走出课堂“学雷锋”,扫本该环卫职工扫的马路;环卫职工放下扫帚“学雷锋”,去福利院照顾本该福利院职工照顾的老人;福利院的职工又扔下正拆洗的被褥,跑到街上擦本该电信职工擦的公用电话……你干我的活儿,我做你的事儿,这算什么“学雷锋”?因此,向雷锋学习,还要学习他认认真真、高质量干好本职工作的精神。
雷锋之所以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在此之外做了许多不留名的好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永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是使自己幸福的源泉。提到“人民”这个词,很多人都感觉空洞,觉得它只是个政治用语,并没多少具体内容,因而不知道什么才算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到底是什么呢?我以为,“人民”虽然不是张三、李四等具体的某一个人,但张三、李四等具体的某一个人却是“人民”中的一员。
故此,雷锋的“雨夜送大嫂”故事中的“大嫂”就是“人民”,而雷锋的为“大嫂”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依此理解,那么,为人民服务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向雷锋学习了。所以,向雷锋学习,第三要学习他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由此可知,学习雷锋实际上并不难,根本不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特定的形式去刻意而为。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伟大的雷锋精神,它实质上只是现代的文明公民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修养。既然是最起码的,那就不但行动时非常容易,而且违背时特别可耻。看来,现在学不学习雷锋已经不是光荣不光荣的事,而是可耻不可耻的事了。
教育指南
作为家长,或者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去认认真真地学习雷锋精神?我认为,是有必要的,理由就是我在文章中刚刚说过的,所谓雷锋精神,现在看来,它实质上只是现代文明公民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你的学生也才能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
那么,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又该怎样让孩子去学雷锋呢?在我看来,就是教育孩子实实在在地做有意义的事情,不管是对自己的学习,还是对待自己该做的事情,或者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应该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最好。打个比方说,学习时要足够努力,争取获得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成绩;劳动时要足够认真,争取做到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实际上,这些品质,正是现在的孩子所缺少的。而要想培养孩子具有这方面的素质,靠那种非常表面的学雷锋活动,是非常不够的;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还会使孩子变得虚伪,乐于做表面文章。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道德观念,那将会严重损害孩子一生的前程。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就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雷锋做了好事之后,不愿意留名?我想,他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做事,以免因为处处留名,而使自己变得浮躁。
那么,是不是除了做好本职的事情,就足够了呢?比方说,就可以不做其他的好事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如果你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与此同时,又并没有让自己损失什么,那么,为什么不去做呢?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最需要的人,比如,把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甚至零花钱捐赠给农民工的孩子、福利院的孩子、生理残疾而又生活困难的孩子,那么,为什么不去做呢?事实上,这样会使你拥有更多的朋友,也会使你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更会使你从此变得富于爱心。
了解查字典必读
查字典办学理念
查字典师资介绍
查字典办学成绩
报名常遇到的问题
查字典的退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