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指导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指导

2011-10-09 14:52:50     标签:小升初家庭教育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写作文很是头疼或者是怕写作文这个现象。这也让很多家长为此发愁不已。

其实,学生写作文的问题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写,一个是写什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作文就有内容了。

一、睁大眼睛,发现素材

如果我们注重就近取材,从不同角度常加练习,我们的写作就会逐步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1.留心身边小事,捕捉写作素材。

(1)课堂上发生的事。如:某同学积极发言,不等老师叫他,就大声发表意见;某同学总爱走神,每次老师叫起都答非所问,甚至不知老师提了什么问题。课间发生的事。同学们怎么玩,怎么搞课外活动。再有,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这些都可以写进作文。

(2)家里发生的事。“妈妈爱打扮”“妈妈爱逛街”“爸爸是个电视迷”“爸爸爱喝酒”等等。家庭成员还有什么爱好?性格?甚至“吵架”都可以成为不错的写作素材。

(3)社会上的人或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陌生人,如:买菜的,警察,街头的乞丐,图书馆里、超市里的人群。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社会的飞速发展,改革的丰硕成果,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2.借助语文教材,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例。抓住契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仿写。模拟课文中的某些片段,模仿作者的思路、方法甚至可引用文中的某些原句。例如,学了《桂林山水》,其中有“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于是让给出这样的句子:“操场真干净啊……操场真安静啊……”省略号部分要求学生写具体。再如,学了《迷人的张家界》,在观察了其他图片的基础上,模仿课文中写山峰的段落,新写一处景物。学了《再见了,亲人》就模仿课文,以“大娘”“大嫂”“小金花”的语气,写一段和志愿军告别的话。这样对深入理解原文的思想感情也很有益处。

(2)续写。就着文章的情节继续往下写,如学了《穷人》《凡卡》后,续写你所喜爱的主人公的命运。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有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3)扩写。抓住文章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扩充。如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写邱少云趴在火里一动不动。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情节进行扩写。写他在火里是怎样的表情(可观察书上插图),继而写写他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4)缩写。将篇幅较长的课文缩短。学生在精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并进行删减。

(5)改写。将寓言、古诗等改写成故事散文等。

(6)其他。学了课文,或者课外读了一篇不错文章,就进行再创作。将学生思维进行发散,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不要局限于该篇文章。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联系实际写写读后感。读了《手》一文,就写写“妈妈的手”。当然,还可以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特点,甚至文章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也可就同学们上课时的发言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我同意某某的观点”“我认为他的意见不正确”……

3.倾诉内心的秘密。

有些话平时说不出口,不妨在写作中一吐为快。如受了什么委屈,对老师、家长不满,或对老师有什么希望、要求,都可以写在日记中。(可以不让别人看)

二、把你的笔变成摄像机

同学们在写人时,往往只是写写这个人的外貌,至于这个人有什么特点,总是泛泛地说:“他是个学习认真的人”“他是个热情的人”“他是个好学的人”。其实,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让人物自己说话才有说服力。如:写某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他是怎么举手的,是不是把手举得高高?是不是还不停地晃着手,好让老师看见。他表情怎样?是不是急着让老师叫他?嘴里是不是还喊着“老师”。当老师没有让他回答时他是怎样的?(表情、动作)当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又是怎样的?(表情、动作、语言)抓住同学的一系列表情、动作、语言,写出变化。一个认真学习,积极发言的同学不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吗?人物在你的笔下动起来才生动,才具体,才吸引人。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学生似曾相识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一件平凡、简单的生活小事就能变成有声有色的写作材料。

比如,让学生写一写同学之间的一件事。学生苦思冥想,不知道写什么好。教师提醒学生,同桌之间有过什么矛盾?孩子们都说有过。于是决定用表演的形式重现学生的生活。教师精心挑选几对善于表演的同学,经过排练,当堂表演同桌之间发生的矛盾,惟妙惟肖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唤起了大家的生活感受,自己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事情全都浮现在脑海里,纷纷要求表演,气氛热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提醒同学们把矛盾细节写具体,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由于亲自看,亲自演,所以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写出的内容生动感人。

四、找到看不见的内容

考试是我们常经历的事,考试结果出来后,老师念分数是最紧张的时刻。同学们写这件事时,将看到的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都写具体了,可就是篇幅不够长,文章乏味。这是因为文章漏掉了很多重要的内容。比方说,老师拿着卷子进教室时,你在想什么?老师开始念分数了,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念到别人的分数时你又在想什么?有没有心跳加速?是不是在默默祈祷?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了,老师也许看着你,此时你是什么心情?分数出来了?你是喜还是忧?如果考不好担心家长训斥甚至打骂吗?如果考好了,是兴奋还是得意?是否超过你的竞争对手?

由此可见,只要你把自己当时的心理变化(看不见的内容)写进文章,就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五、怎样进行场面描写

1.点面结合。

点,指重点描写一个人或物。例如《开国大典》中描写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描写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旗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面,指描写大的场面。如描写会场的布置,描写人民群众在开国大典中的激动、兴奋的表现。

有“点”有“面”,这样的场面才真实。

2.恰当比喻。

《开国大典》一课用“排山倒海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红流”等比喻,突出声势的浩大,场面的壮观。突出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无比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恰当的比喻可以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六、说明文”怎样才能“说清楚”

举例法。《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中,为了说清楚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运用了举例的方法。以人为例,人的眼、耳、鼻都具有接收信息的功能,这些信息由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由大脑统一处理。因此,人本身就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就是大脑。可见,大脑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是一个“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用在说明文中,帮助你把事物介绍清楚,如“列举数字法”“比喻法”“描述法”等,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用“6300多公里”这一数字,用“一叶扁舟”这样的形象比喻充分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七、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中常见这样的毛病:我们写读后感的时候,有些同学总是先把所读文章或故事的内容提要写下来,再写“我深受感动”。或是“我受到深刻的教育”。至于感动到什么程度,受到什么教育,总是写得不具体。或者,“读后感”写成了“读后抄”(只把原文大意抄了一遍)。于是,读后感写得干巴巴的,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

要想写好读后感,必须老老实实把文章读懂,认真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必要时,可以在体会深刻的地方作批注。在这样的基础上,下笔写读后感。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写。可以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疑问是怎样解决的写到文章中,也可以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写进去。比方说,随着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变化,你是怎么担心的,有没有为他捏把汗?有没有“心提到了嗓子眼”?最后,是什么使你放下了悬着的心?有时,你是不是想跳进书里帮助某个人,有时又想替某个人出出气?

像这样,把认真读书时的真实想法写下来,在结尾时或者还能写出悟出的道理,这才算是真正的读后感。

八、学写作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每当写日记的时候,总会有同学说:“没什么可写的。”我们经常说:“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有意义的事或人。”有的同学就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了写作题材,而有的同学却视而不见,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样是去草原旅游,有的人看到“山清水秀”,听到“小鸟在唱歌”,“小草在说话”。有的人却觉得:累死了,山和水有什么看头?看来,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热爱生活的人,就会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有趣的、奇妙的、值得思考的……

所谓“敏感的心”,换句话说就是对事物的“感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曾说过,“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行文的动力,“感受”是抒情的基点。

要用“心”观察生活。慢慢的,就不会为找不到写作内容而发愁了,不会为写不出感受而犯难。

九、循序渐进天天练

作文没有捷径可走,却有方法可循。”那就是:天天读书,天天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天天写一点,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天天练习,养成习惯。作文就是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心理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只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文章。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学生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要坚持,就能笔下生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