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句子、句型分析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语文中的句子、句型分析

2012-01-11 14:00:24     标签:小升初升学策略

语文中的句子、句型分析

一、句子的分类

1、根据语气,可以把句子分为下面四类:

(1)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如:

今天星期六了。

您不会不同情我的。

没有一个人不怕他。

(2)疑问句: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

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类。如:

你明天能来吧?(是非问)

谁叫你来的?(特指问)

你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选择问)

这个人老实不老实?(正反问)

(3)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

祈使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禁止,一类上请求、劝阻。如:

不得随地吐痰。(命令、禁止)

你还是进去休息一下吧。(请求、劝阻)

(4)感叹句: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如:

哈哈!太幼稚了!

这里的风景多美啊!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你呀!

2、根据结构特点,可以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1)单句:

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如: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如:

有个小村子叫王家庄。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互相独立的分句组成。复句内分句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顺承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如:

小华既爱唱歌,又爱跳舞。(并列关系)

她来到门口,推门走了进去。(顺承关系)

我是去好,还是不去好呢??(选择关系)

李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怎样做人。(递进关系)

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手脚灵便、耳聪目明。(转折关系)

只要你肯努力学习,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条件关系)

如果周末不下雨,我就去郊游。(假设关系)

因为他工作认真,所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因果关系)

二、修辞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特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构成比喻句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一般”等一类的喻词。如:

人走在铁索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比喻词。如: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借喻: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如: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濺你一身污泥。

2、比拟:把物当作人写(拟人)或把人当作物写(拟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拟物)。

形式特点是:将事物“人化”或将人“物化”,或将甲物“乙物化”。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把人当物写的,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

把甲物拟作乙物的,如: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3、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1)特征、标志代本体:即用借本(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看见一个“白大褂”走进病房,弟弟立刻紧张起来。

(2)专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3)具体代抽象:即用具体事物代替概括抽象事物。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但要注意,在使用夸张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夸张可分为三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处说。如: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2)缩上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处说。如:

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

只要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面包香喷喷的味儿来了。

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具备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言外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如:

山顶滚石头——石打石(实打实)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6、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出现。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将其隔开。如: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像芦花一般,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7、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火龙翻滚,映得满天红,满山红,满江红。

8、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9、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寓答于问。如: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10、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如: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寒假未到报班忙 小升初家长hold不住

权威媒体人解读:谈谈小升初的那些事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