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家长患上小升初综合征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家长患上小升初综合征

2009-04-30 14:26:48     标签:小升初经验

从1998年起,北京市的小学升初中就取消了升学考试,代之以“电脑派位”。但是,出于日后升学的压力,出于各初中学校之间因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升学的是孩子,紧张的是家长。他们奔走于一所又一所中学之间,与同事、与亲友、与素不相识的人交流种种有关“小升初”的信息。他们戏称自己患了“小升初综合征”。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陈女士给记者看了一份孩子的简历资料,第一页就是小姑娘自己写的“学生简历”,字数虽不多,却也涵盖了从姓名、性别、年龄、毕业小学到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爱好、特长等一系列内容。在简历的最后,还用恳切的语气写上了“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个考试的机会,谢谢老师!”的话语,看得出来,为了这份简历,只有12岁的小姑娘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厚厚的简历与沉甸甸的希望

[陈女士口述实录]不期然,加入小升初择校大军

最初觉得离女儿小学毕业还有好几个月时间,联系初中还不急。也是非常意外地,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这所重点高校附属中学已经开始小升初招生报名了,她还说在不少重点中学的网站上已经公布了报名时间和一些具体的报名要求。

为了给孩子报这个名,我前前后后跑了三次。第一次去之前先向朋友咨询了一下报名需要带哪些资料,她说把孩子的获奖证书带上就行了,我就没再想别的就去了。带去的都是孩子参加一些竞赛获奖证书的原件,到那儿招生的老师一看就说:“不行,我们不要证书原件,必须把证书复印好了带过来。”结果第一次就没有报成。那位老师说:“你回去吧,把复印件整理好再带过来。”问那位老师还需要什么,她说还需要孩子的学籍成绩。回到单位,把孩子这些年的各种证书都给复印了,唯独学籍成绩就只复印了六年级的,因为我觉得离现在的时间越近越能体现孩子的学习水平。结果第二天再去报名,又被告知光有六年级上学期的成绩不行,还要有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的学籍成绩纪录。回家后赶紧找出孩子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籍成绩,但五年级的已经不全了,因为当时我们家长根本就没想到孩子上初中会需要这么多材料,也就没都留着。后来我就糊弄了一把老师,把三年级下学期的成绩册复印上去了,估计老师也不会很仔细去看。第三次把简历材料送去,总算送成了。交材料的时候,家长还要填一张表,包括家长的工作单位、孩子五年级以后所获得的奖项。

以前听别的家长说孩子上学不容易,感受还不太深刻。这次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孩子上学不容易。除了孩子自己的不容易,家长也参与到这种类似大学生求职的繁琐的事务当中去了。

递简历,家长煞费苦心

我这几次去给孩子报名都能看到很多家长。第一次去的时候,看到那些家长拿着像大学生求职一样厚厚的简历,我就特别惊讶,哪儿来这么多东西啊?有的家长就告诉我应该有什么资料,有的家长还把她的资料给我看,看得出来,在这方面家长的确是用了功的。很多学生的简历都是精装的、带皮的,有的好像还是经过专业设计人员制作的。一位家长说给孩子准备了10套这样的资料,分别送给不同的重点中学。他非常自豪地在那里讲,自己是怎么装订,怎么设计的。连分管报名的老师都说,我们是否可以开展一次家长制作简历、推荐孩子的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

在这些收上来的学生简历资料里,我给孩子准备的资料几乎是最简单、最少的,其他家长准备的都是厚厚的一叠,硕士、博士求职也不过如此吧。我也问了一些家长:“你孩子的简历怎么这么厚啊?”人家就告诉我,这里面有孩子各项获奖的证书,复印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获奖证书,还有孩子学琴、学乐器考级的一些证书,还有孩子参加的一些奥校班考试的成绩、剑桥英语的成绩等等,再加上孩子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籍成绩什么的,也真得那么厚了。

这么多家长为孩子设计今后人生选择的路程,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时间。有的家长拿来的简历非常详细,好像是在写孩子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我就在想,学校看到这些东西是越厚越好,还是让孩子自由发展,比较简单、平淡一点好?我觉得这应该不是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孩子应该具有的素质,太高了,孩子肯定想不到。如果我们把这一段给记载下来的话,让孩子长大后翻开这一页历史看一看,他们小升初的时候家长是怎么去为他们准备这些材料的,可能会感动,同时也会为自己那个时候就开始作类似求职的工作感到疑惑。和很多家长比起来,我已经是非常落后了,没有前瞻性和远见,没有把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的那些棋类、游泳的证书都保存下来。

递交简历还只是学校的初选,第一印象看你孩子的简历,如果看上选上了,就把他留下来。即使能获得面试的机会,家长和孩子都还有很多要忙的。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见识这种世面。

回头看,小升初择校入怪圈

现在的小升初,虽说是电脑派位,但听说是有门路的先去找门路了,最后剩下来的没有门路的才去电脑派位,重点中学拿出来派位的名额又特别少。这些重点中学都有特长班,家长填的那个表上都有这样的项目,问你是不是要上特长班啊,有奥数的、有文艺体育类的等等。我就没给孩子报特长班,我问那儿的老师,什么样的孩子能上特长班啊,人家说比如说有考级的、有获奖证书的,就可能上特长班。我女儿其实有,但我不希望她走一条单一发展的路,所以就给她报了普通班。其实对孩子的发展应该有个平常的心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刚上学就施加那么大的压力,孩子就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厌烦的心理。

其实我是希望孩子按自己年龄的特点自然发展的。孩子喜欢手风琴、游泳、以及各种运动,但现在她就读的学校课业压力还是比较重的。基本上以书本知识为主,课外活动很少。孩子希望通过考初中能找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但究竟能不能如愿还很难说。

小升初择校的战幕才刚刚拉开,陈女士还不知道在自己女儿的求学路上还会面临哪些状况。既然已经开始,她就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因为女儿的前途是她不敢付出的代价。

苏女士的女儿今年也要小学毕业了,对于我们的采访,起初她总是说在这方面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只是眼看着别的家长在为了孩子忙忙碌碌。对于孩子的教育,苏女士本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但面对轰轰烈烈的择校热潮,原本坚定的思想开始动摇。于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分明感受到了苏女士在焦虑与茫然间的艰难抉择。

焦虑与茫然间的艰难抉择[苏女士口述实录]

曾经的择校经历——心有余悸

其实对孩子升初中的事,我现在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之所以把这件事情拖到现在,是因为我原来一直有个想法,孩子应该到最适合她的学校去学习,而不能就把眼光盯在重点校上。孩子选择什么学校要看孩子自己,她既然不是最优秀的,我也就不准备送她去最优秀的学校。我女儿小学阶段已经有过一次“择校”经历了。虽说是从丰台区一所普通小学“择”到了宣武区一所很有声誉的小学,但其实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所以我最初一直想就不把孩子送到离家太远的初中去上学了。对孩子而言,重点学校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

再说送孩子上下学也是挺拴人的事。我女儿四年级转到宣武区那所声誉比较好的小学后,由于离家比较远,做家长的每天都要接送。孩子转学的第一天,专门为送孩子买了车,每天拴上一个人送孩子上学。我不会开车,孩子的爸爸一出差,我就得带着孩子到离学校不远的一间旧平房去凑合两天,我爱人在外面出差也总是着急回来送孩子,孩子大人都特别累。现在孩子的爸爸就尽量少出差,他出差了我们就打车上学。有的时候去学校接孩子赶上堵车就心急火燎的,总是想着孩子在学校肯定等着急了,我就想等孩子上中学就不用受这个罪了。

我的一个同学跟我说,那种重点中学一是进去比较难,另外也不一定适应所有的孩子。再有孩子在那样的学校,虽说是强调自我学习,压力还是很大,其中不少都是来自心理方面的。这样就不如找个离家近的学校,老师特别负责,掰开了揉碎了给孩子讲,对孩子参加中考也有好处。

面对孩子的渴求——左右为难

正是基于这些想法,到现在我一直都没有为孩子上学找过门路。此外,我爱人单位在西城区有一所共建的学校,虽然不是重点,但质量也还可以,心里总算有个托底儿的。可谁知,由于我女儿在宣武区上小学,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总是说宣武区那些重点中学,所以孩子一听说家长给她找的是西城区比较一般的中学,就坚决反对,觉得家长不让她上重点学校就是从心里看不起她。我们每次跟她说:“你就上西城区这所学校吧,挺好的,还挺近的。”她就说:“我不去那儿,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好学校呢!”

不久前,我女儿就读的小学已经给毕业生单独开了家长会,给家长讲讲毕业的流程、现在的形势等等。家长会的主题就是“选择适合你孩子的教育”,那位校长的观念还是挺新的,建议家长不要都奔着名校去,那种教育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对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要是能进了某某附中,跟别人说起来家长也觉得很有面子。有的家长也觉得在那些重点中学的氛围里,对孩子终归是有好处。

原来我一直觉得花那么大成本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结果每天把时间都耽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不值得。结果现在小升初招生都快到尾声了,我才真是有点着急了。刚刚问一个同事,他说现在下手已经太晚了,很多名校的录取名单都定了。这些因素都汇集在一起,最初的想法就有些动摇了。记得有一次女儿问我:“妈妈,那我要是能考进好学校呢?”我说:“你要是能考上就去。”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连考的资格都没有!

对初衷的质疑——茫然无措

对于孩子升学的问题,我现在真的是什么着落都没有,打听到的消息都已经迟了,自己知道的消息别人也都知道了,根本拿不到那些内部消息。除非像有的家长那样,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做准备。有的家长还说,不少重点中学的招生名单现在都已经定下来了,现在递交简历也是石沉大海。

听说北京市教委最近下了紧急通知,小升初都不准考试了,所以今年重点初中怎么录取都还是未知数。很多家长都希望各所学校单独组织考试,这样也相对公平一点。没有考试,就得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了。我女儿课余时间参加了区里奥校的学习,但是那些重点中学都是从参加自己学校办的班里选拔学生的,不参加那些班就没什么机会。那些班以前叫“小六班”,现在都已经提前到三四年级了。现在看来,不去参加重点中学办的班,想获得一个考试机会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往年还有个什么“杯”可以去争取,怎么说还算是个衡量的标准,今年都取消了,家长就觉得今年的小升初正赶上各方面政策的一个转折期,形势更扑朔迷离,感觉比较茫然。

前些天报纸上还报道,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育部门要求停止办各种辅导班。其实,孩子负担重绝对不是家长一方的责任,家长是最心疼孩子的,为什么要给孩子那么沉重的负担啊?老师给孩子加重负担的前提也是要给自己更沉重的负担。前些天晚上九点给孩子班主任家里打电话,结果老师还在学校改作业没下班。

我们基本上是对孩子比较宽松的家长,但是孩子一到周末还是忙得团团转。周六早上去区奥校学数学,从这学期开始下午上英语,但是上午区奥校和下午英语班之间有一段时间空档,所以10点到12点之间就又找了个社会办的数学班去上了。其实孩子自己觉得这种社会办的班用处不大,但是这段时间不用又觉得浪费了,上就上吧。下午五点半上完英语班,六点还要到老师家里去弹琴,两周去一次。中间这半小时就在家里歇一会儿,每次快到点了孩子都不愿意离开家,她自己都说:“这一天到晚我怎么这么累啊!”虽然她特别痛苦,但也知道不学不行。小孩子总要有点怨言,说说也就算了。有时候我们跟她说如果不愿意去就不去了,她却说:“我还是去吧……”

说实话,我现在才真正对当初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现在如果能让孩子上所好中学,我肯定毫不犹豫地让她去。但要是不行的话,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采访中,苏女士在向记者倾诉她的焦虑与茫然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对孩子教育思想无法实施的无奈。对于苏女士来说,无论最后孩子是如愿上了一所重点中学,还是去了西城区那所普通中学,这个抉择和“行动”的过程都是艰难的,而代价更无法预计。

蒋先生的女儿现在上初中一年级,去年的这个时候,蒋先生和许多家长一样,在为了给女儿找一所理想的中学而四处奔忙。他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时间太不够用了,真希望一天可以分成48个小时,那样的话他就有更多的时间为女儿多跑几所中学。与很多饱受困扰而一无所获的家长相比,蒋先生无疑是幸运的,但对于他和他的女儿来说,那段“择校”的日子,仍然是一种煎熬。

择校过去时:曾经的煎熬[蒋先生口述实录]

昨天的噩梦难以遗忘

我家住在宣武区,孩子小学是在西城区上的,现在在海淀区上中学,由于离家比较远,平时孩子都是在学校住校。其实我不希望孩子这么小就住校,而是希望在家附近找个好学校踏踏实实地上学,但是回想起去年那段择校经历,我现在已经特别知足了。在孩子来海淀这所中学上学之前,我已经把我家附近宣武区的中学和孩子小学所在的西城区的中学整个儿比较了一圈儿。

去年春节刚过,眼看着孩子已经进入六年级下半学期了,就快小升初了,心里就开始有点着急。然后就四处找人,四处了解情况。因为我觉得选初中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像四中、八中那些特别好的学校,我们也不敢去,就只能在那些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匹配的学校里选择,去考试。但因为我孩子是在西城区上的小学,宣武区的一些学校都不收。我也打听过,有的学校就问:“你的孩子是不是历届三好生?有没有特长?有没有科技奖等奖项?”我说:“我孩子的特长是钢琴四级。”人家说:“那不行,我们这儿钢琴七八级的有的是,这不叫特长,根本就不管用!”结果孩子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我的经历可能是大多数小升初家长都有的经历,就是四处给孩子找学校。除了宣武区,我还为女儿选择了一所外语中学。我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报名参加了爱心学校的学习,爱心学校就设在孩子就读的小学里,是给那所外语中学培训生源。有晚班和周末班,师资水平都相当高,数学、语文、外语都给孩子辅导。好多小学里都有这种爱心学校,但那所外语中学录取的比例特别低。当年有三四千的孩子去报考那所外语学校,因为那所学校各方面指标都不错。孩子如果考进前60名,就直接被录取。如果考进前三百名,还得与面向社会的考生进行第二轮考试,一般情况下社会报名的保守说也有一两千人,学校再从中招收二百多人。对孩子来说,非常难,比考大学难多了。去年我女儿把考试卷子拿来给我看,英语卷子我答都不及格,数学的卷子里也掺杂了好多初中的知识点,语文也考得相当难。去年“五一”之前我孩子去考了,但没考上。

然后就报考了我女儿现在就读的海淀区这所中学。这所中学去年三月开始发布通知,家长可以去学校咨询,了解情况以后我就带着孩子去考试了。当年录取1000人左右,报名人数达到了4000多人。考的也挺难的,刷了好多人。要是考得好的话,“五一”之前就发榜了。结果我女儿考的成绩不是太理想,到了“五一”还没有消息,孩子都急哭了,我们做家长的也急得够呛。比较幸运的是,后来学校增加了一些调剂的名额,我女儿如愿进入了这所中学。在我考察的十几所中学里,我女儿实际参加考试的只有两所,算是比较少的。

如果说在女儿上初中之前,从事与教育毫不相关的行业的蒋先生对不同中学之间的差异还只是耳闻,那么经过了这段艰难的“择校”经历,蒋先生则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这也许就是蒋先生无奈地选择继续给孩子加码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无奈还在延续

我总是跟别人说,能选择到现在的这所中学,我还是很知足的。因为从各个方面来看,这所中学都很不错。从这个角度来说,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女儿小学时一直是班上的十名左右,现在在这所中学也就是个中等水平;而她的一个小学成绩不大好的同学电脑派位到了一所普通中学,竟当上了数学课代表!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还以为是人家孩子上了初中懂得用功了,一了解才知道,是那所中学的质量还真是不行,矬子里面拔将军。好学生都上好学校去了,家里有后门的、家里负担得起的也都择校去了好学校,普通中学的生源质量自然可想而知。

北京市现在不是取消各种奥数班了吗,但是孩子们都普遍还在学,就是改成上社会办的班了。孩子要是不学的话,单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实那些英语班、数学班、语文班,我也不主张孩子去上,但是现在很多中学招生都还是应试,要是不去上就没法适应这种情况。即使孩子各方面素质再高,没经过专门的培训,还是达不到招生学校的要求。

在我认识的人中间,真正凭孩子的实力考上好初中的真的是凤毛麟角,其余的都是通过关系,交一些“择校费”,经过考试择校进去的。现在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说得俗一点,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上不了好初中,教师素质不高,怎么去考好高中,上不了一所好高中,就很难说能考上重点大学,这种反应是连锁的。虽说现在停了各种辅导班,实际上孩子的负担一点都没减下来。今年寒假我就给孩子报了一个新东方英语的课程,孩子回家还跟我说,课堂里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但除了他们几个中学生模样的人,还有三五个小学生混迹其中。此外还给孩子请了一个数学的家教。之前我觉得孩子的数学成绩还可以,但上中学以后的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但自从请了这个家教以后,虽然一周只有一次课,但几个月下来,孩子的成绩还真有不小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不给孩子请家教呢?我女儿现在让她玩也不敢玩,上了中学以后几乎就没有玩的时间,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现在孩子住校,每次回来都好像长大了一些。平时和同学生活相处在一起,更能感受竞争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强也得强,不强也得强。

蒋先生说今年有几个同事的孩子也要升初中,几乎每个人都为了给孩子找所好学校忙得焦头烂额。他只要有时间都会给同事提点建议,帮忙分析分析形势,因为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特别能体会做家长的现在的心情。

【链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稳步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2002年)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也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外语学校的小学、初中招生经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进行必要的外语能力测试,但不得进行其他方面的测试和考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并完善有关制度,保证小学、初中免试入学。

北京: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小升初”政策原则上不会有变化,目前部分区对“小升初”方式做了些调整,但基本原则并没有变化。今年各区县制订具体计划时即使有调整也是在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小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入读公立初中,由区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分配方式,一般采取划片就近入学、小学与中学对口入学等;按照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特色学校,包括外语特色学校(班)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文艺传统项目学校、科技活动示范学校、艺术类特色校等。各区县根据市教委的规定,严格掌握特长生的比例,规范学校招生行为。

据《北京娱乐信报》

南京:

南京市近日宣布,2005年初中招生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民办学校法人、校舍、财务"三独立"原则;先定义务教育学位、择校到民办原则。依法保证所辖区域内的每个小学毕业生的初中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确保每个学生享有公办义务教育的权益。对有择校需求的小学毕业生,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报一所民办初中校,或南京外国语学校。

区县教育局对学校无计划、无正常录取手续招收学生,不予办理初中学籍。初中校招收小学毕业生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或变相的选拔性测试,不得以学科类实验班或特色班的名义进行择优招生。凡招收艺术、体育、科技类特长生的学校,必须经区县教育局同意并报市教育局审批后方可招生。科技、体育、艺术类特长生的招生仅可进行相关项目的测试。

据《江南时报》

杭州:

杭州市近日公布了《2005年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小学毕业生升学分配意见》。本着让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入初中的原则,今年杭州市小学毕业生升学将继续实行公办初中招生按小学相对就近划片分配入学的办法。

公办初中招生以一所中学为招生单位,其附近的小学为分配单位。某中学周围的一所或几所小学的毕业生总数超过该中学招生计划时,则分别根据小学毕业生的户籍情况,按顺序分配。就读民办初中由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报名,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时,继续采用电脑派位的办法录取。民办初中招生录取在公办初中招生分配前完成。

据《杭州日报》

广州:

广州市教育局发布《2005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规定:小学升初中的学位分配办法由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按“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确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需要,以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精神,各区、县级市教育部门在坚持电脑派位或对口分配学位为主的基础上,可把初中学校的部分学位按小学毕业生比例分配到小学。小学在对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电脑派位等随机方法,向中学推荐毕业生入学,以促进小学的均衡发展。原则上每所优质学位学校推荐生人数不得超过总招生人数的30%。具体比例将由各区、县级市根据地区优质学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市教育局负责人同时强调,广州市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开设“实验班”、“特色班”、“创新班”、“奥数班”等各类性质的教学行政班。

据《新快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