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这场战争中 孩子家长都要“三拼”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小升初这场战争中 孩子家长都要“三拼”

2009-06-22 10:39:19     标签:小升初经验

近日,本报刊发了《小升初想进名校不容易》的消息,那位患上“小升初家长综合征”的六年级家长严琳的经历引起了众多小升初家长的共鸣。许多家长拨打本报热线,表示尽管市教委连年强调小升初的原则是“免试就近入学”,但“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把孩子送进“名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几乎倾尽所能——出钱出力,绝不含糊。对此,自己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小升初家长刘先生意味深长地打了个比喻:家长就好比树上的叶子,掉进“小升初”这个漩涡里,只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小升初想进名校不容易》追踪

妈妈我上不了好学校都赖你

在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眼中,“小升初”已经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有个念头在王雪梅脑海中挥之不去——“是不是我耽误了女儿的前途?”

原来,她的女儿吴羽佳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身为中队委的她,成绩优异、热心班集体工作,连续在五、六年级被评为区级三好生。“原以为‘双区’三好生能保送区里最好的初中校,结果发现事情远没想的那么简单。”王雪梅说,女儿虽然获得推荐资格,但由于没有足够多的竞赛证书和特长证明,最终仍与区里最好的两所初中校无缘。

最令王雪梅伤心的是,女儿失望地责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像别的家长一样逼我去参加竞赛呢?我上不了好学校,都赖你!”

虽是“推荐生”还要再排名

“女儿出生后,我和老公就决定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王雪梅说,她和丈夫都是大学学历,工作稳定,“我们没有什么人生遗憾要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于是,他们也送女儿去学琴棋书画、学英语、学奥数,但从未要求女儿一定要考个证书或是得个奖回来。“女儿所在的小学是区里的热门小学,她一直是班干部,性格很开朗,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我们觉得将来升入好初中没什么问题。”就在王雪梅夫妇为他们的“快乐教育”理念在女儿身上得以实现的时候,小升初的残酷现实给两人当头一棒。

女儿所在的那所小学,今年有120多名毕业生,能获得推荐的名额只有13个。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可以免试直接进入全区的7所优质初中校。“虽然给初中校排名是教育部门所不允许的,但在民间,家长早已给这些学校分出了三六九等。其实,在7所优质初中校中,真正让大家都削尖脑袋往里挤的学校,就那两所。”在王雪梅眼中,其他5所优质初中好比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几天前,班主任通知她带着孩子去填报志愿时,王雪梅才明白,即使获得保送推荐资格,这几所学校也绝不是你想选哪所就能上哪所的。到学校了解情况后,王雪梅得知,全校入围推荐生的孩子有14名,最终将从中择优推选出13名获得保送推荐资格。原则上,这些推荐生是第一批填报志愿的,他们可以从全区最好的7所优质初中校中自主选择。然而,让王雪梅出乎意料的是,同样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还要再次排名。

“每所优质初中校分配到每所学校的招生名额也就两三个,填报志愿时,先从排名第一的学生开始选学校,然后是第二、第三……依次类推。”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解释,王雪梅才明白,“好学校大家都想进,排名靠前的学生一旦把那两所‘顶尖’校的名额占满了,排名靠后的学生就没有机会了。”

孩子家长都得“三拼”

孩子:拼成绩拼证书拼特长

那么,“推荐生”之间的排名是怎么排出来的呢?对此,一位小学校长回答得很简单:“先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水平报告单,在这些成绩都相同的情况下,再看特长。”

“去学校的那一天,一看人家家长手里一摞证书,我当时心里就凉了,早知如此,以前多让孩子考几个证书了。”每次谈到这些,王雪梅总是忍不住自责一番。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是“空手而来”的,多数家长都拎着大包小包,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证书。除了市、区级三好生证书外,大家纷纷亮出孩子“素质教育”的成果,诸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艺术特长生、“津门好少年”、全国小学英语竞赛等的获奖证书和奖状。

当时,一位家长带来孩子的30多个获奖证书,让其他家长羡慕不已。“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去年,我带的一个学生获得近100个各类证书。”班主任的话,在家长中引起一片哗然。看着自己手里只拿着女儿获得的书法、英语比赛和钢琴六级等几张证书,王雪梅明显感觉到底气不足。果然,女儿最终因为获得指定奖项不够,只排在“推荐生”的第九名,失去了保送进那两所“顶尖”校的机会。“老师,必须要有证书才行吗?我的孩子挺多才多艺的!”王雪梅有些不死心地问老师。老师很客气地回答:“这些学生个个多才多艺,如果没有证书,怎么证明您孩子优秀呢?”

由于心仪的重点校报满了,有的家长干脆放弃了推荐名额。王雪梅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放弃保送,她说:“本来可以让孩子参加统一检测,考入那两所‘顶尖’校,但怕孩子压力太大,最后还是选择一所口碑不错的学校。”

很快,学校公示了所有推荐生名单并宣布:入围14名,名额13名,其中有3名放弃保送资格,多出的两个名额不再向下顺延给其他学生。

家长:拼财力拼精力拼关系

想起女儿的责问,王雪梅虽自责但也有点委屈。

“其实这些年,为了培养女儿我们没少花钱、没少花精力。”她简单算了一笔账:

奥数班:女儿从三年级开始上奥数班,每课时30元,每次2课时。按每周上一次计算,每年就要花费约3000元,三年下来就是9000元。

钢琴班:一对一授课,每节课的费用在120元至150元之间,孩子学琴一般从五岁开始,以每周学一次琴来计算,加上买琴的钱,几年下来约花费8万元。

剑桥英语班:每学完一级的课程约需1000元,三级学完约需3000元。

教辅班: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给女儿报了语、数、外三科的辅导班,加上资料费以及来回接送的花费,到六年级毕业花费了至少万元。

仅以上几项粗略估算了一下,几年下来的花费就超过了10万元。“其实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班,对孩子和家长都是考验。它不仅耗费金钱、耗费时间,还挑战人的意志。”王雪梅说,“拼关系我就不想说了,那是明摆着的事儿,想想都让人脑袋疼……”

实现教育均衡

是解决之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小升初”政策经历了从统一考试到择校再到主导均衡的三个阶段。据一位具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校长回忆,从前“小升初”最初实行统一考试,重点学校根据分数选拔。那时的“小升初”考试就是学生和家长的一场“恶战”。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六年级的学生就已陷入了题海战中。《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在义务教育的理念下,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渐次推行。“但事实上,家长对就近入学并不买账。”这位校长无奈地说。

“九年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非竞争性、非淘汰性的,‘小升初’本来是不应当有关卡的,如同从五年级升入六年级一样。只是在近年来初中择校风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小升初’才成为令家长和学生寝食不安、焦虑不已的‘难关险道’。”对于“小升初”乱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如是说,“造成小升初择校乱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和全社会对追求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目前的教育资源仍没有实现真正的均衡化。”

“今年继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推优的做法,具体标准下放由各区县自主决定,真正亮点是对信息公开的要求,规定学校须公示录取学生的名单,因为透明、公开的程序,是保障公平、公正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杨院长同时指出,与结果的公开相比,人们更关注推优的标准和过程,它成为对录取公正性最重要的检验。据介绍,推优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本依据,参考以往学习成绩,也考虑学生、教师、家长的评价。这种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依据的评价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脱离了可以明确量化的“硬杠杠”,人们难免担心人情的介入,担心老师的意见“过重”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以及担心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潜规则”。例如,究竟奥数等学科特长和培训成绩是否纳入评价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则是让政策更加完善,操作全过程更加公正和透明。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