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笔:父母必知惩罚教育的智慧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育儿随笔:父母必知惩罚教育的智慧

2011-06-23 18:02:17     标签:小升初经验

惩罚教育只是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在采取惩罚教育方式之前,家长首先要明辨孩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如果这种行为完全出自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学着去接纳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想方设法改造孩子。

有人曾把父母教育孩子比作园艺家经营园艺,同样是花草树木,不同的园艺家会打造出不同的园艺模式。可无论如何,兰花养不成月季,灌木无法改造成乔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你的教育策略才有可能得以施行。

如果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属于道德层面或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家长就要学会运用理智的方法及时巧妙的制止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免孩子将来犯更大的错误。

在本文中,我重点要说的是,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时所采取的惩罚教育。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惩罚是最后不得已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如果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由于惩罚不当而导致孩子自杀的行为也时常见诸报端,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到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就像我每日练习瑜伽和太极一样,瑜伽或太极的体式或拳法练习只是相,要懂得戒制和遵行才能改变旧有的积习做到正确的练习。同样,教育方法中的惩罚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功效。

惩罚教育遵循的原则有:

原则一:惩罚要及时,态度要明确:

采取惩罚措施,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寒假期间,有一次小女和侄女两个人练习完乒乓球后去操场跑步。到了操场,小侄女从棉衣口袋里掏出一把乒乓球,在询问中得知这些球是从乒乓球训练场地偷偷拿出来的,我立即要求两个孩子把球送回训练场地,并且惩罚她们两个徒步返回。从操场到乒乓球训练场地往返大概有一千多米,我没打算开车送她们两个回去,而是明确的告诉她们徒步返回,两个孩子开始犹豫不决,站在原地并没有立即去还球的意思,但是,我的态度很坚决,两个孩子最终还是按照我的要求把乒乓球送还回去。我在操场上等了近20多分钟后,两个人才悻悻归来。小女和侄女都知道犯了错误并受到了我的惩罚,他们两个人的神情都有些不自在。上车后,我对孩子今天的行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给他们举一反三讲明道理和其中的利害关系。

《弟子规》中言:“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回到家,我让孩子拿出《弟子规》,对照经典,结合今天的行为做自我反省。孩子们从这件事情上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对待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家长在采取惩罚措施时要及时明确,不能对孩子留有可以妥协的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

二: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

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不要当众处罚孩子,要懂得尊重孩子,不要损害孩子的自尊。

对日本家庭来说,教育孩子采取适度的惩罚是经常的事情。在日本的家庭理,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但是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不会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他们认为当众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因此,当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后,通常情况下,父母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三:惩罚不能与奖赏或者道歉同时进行: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物质或者带有歉疚的语言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意儿爸爸原来就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犯错受到训斥或者惩罚后,他就会抱起满眼含泪的女儿道歉。有时为了哄孩子高兴,他甚至许诺给孩子买任何她想要的东西来弥补他批评女儿后的歉疚之情。像这样的情况,我也和意儿爸爸沟通过,幸亏老公很支持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从不在孩子面前和我唱反调,所以,老公对我提出的意见很尊重也很诚心的接受。

如果惩罚前后家长的态度反差极大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过是“纸老虎”,下一次再惩罚时孩子就很难收到效果,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四:惩罚要直奔主题,点到为止:

家长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他改正错误,以免下次再犯。但是,有的家长在气头上批评惩罚孩子时会不由自主的像倒咸菜梗似的翻旧账,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最烦大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他只会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家长唠叨得太多了,等待解决的问题就会没有主次之分,家长如此处理问题就会错过纠正孩子错误的最佳时机,根本起不到就事论事,惩戒的作用。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主次分明,有针对性的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五:以身作则,文明用语,切忌挖苦讽刺。

现在教育孩子,家长们都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家长的为人处世方式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说服方式。

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如果采取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的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六:事后讲明道理和利害关系:

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惩罚的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孩子受到惩罚后有时并不明白事理,下次重犯的可能性还有,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这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仍然不知悔改,执迷不悟。因此,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手段。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打骂孩子的现象,打骂也是教育手段中的一种,但它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是不得已所采取的最后的一种低劣的教育手段,在我目前的教育理念中我还不提倡这种教育方式。

有家长也许会问:“我们谁小时候没挨过打呢?那时候打得,今天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了?”我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用昨天的观念去教育今天的孩子。

小时候,我们都生活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那时的社会取向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品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物质决定意识,教育又属于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呈现了制造业的痕迹,它对待人就像对待物品一样,并不注重人的个性。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注重的是人的潜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教育孩子不能再像以前对物打交道那样跟人打交道了,它要用人本身的规律和人打交道。而人本身的规律,就是要发展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天赋,注重个人感受,以及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时候家长如果不分轻重,不分原则的打骂孩子,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孩子们来到世间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内心本来纯净无暇,但是,人的成长又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孩子的行为习惯除了受家长的影响外,外界环境也对孩子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孩子的心智还不健全,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就好比在大海中航行的舵手要时常帮助孩子矫正前进的航向,去除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沾染的恶习。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更加完美的品格。

接下来说一说有关惩罚教育的手段。

惩罚一般有口头惩罚,物质惩罚,精神惩罚,身体惩罚等。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几种更富有智慧的惩罚方式。

第一种:不需要任何惩罚语言的惩罚方式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个“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天,当校长的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打另一个同学,他对那个打人的同学说:“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去一趟。”当这个孩子心惊肉跳地敲开校长的大门的时候,想象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惊讶地看到陶校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从口袋掏出一块糖,对他说:“我要奖励一块糖给你。”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长,陶校长说:“孩子,为什么要奖给你一块糖呢?你看我让你三点到,你就三点到了,很准时,所以要奖励你。”孩子拿着糖块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

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陶校长又从口袋掏出一块糖笑容绽放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老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他,因为你的正义感,所以我还要奖励你。”孩子接过第三块糖,流着满怀感动的眼泪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跟同学打架了,一定听老师的话。”

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自豪,再把这块糖拿上,回去吧!”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似乎并没有运用任何惩罚的手段,这种不需要任何惩罚语言的惩罚方式才是惩罚中最具智慧的。

第二种:爱心惩罚

春天的早晨,米妮太太听见院子里传来细微的响声。这个家里只有她一人居住,而且平常不大会有人光临,更何况还是早晨。有小偷!米妮太太透过窗户看见有三个小男孩在后院东张西望。她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

警察到来时三个小偷惊惶失措,但没有一人逃脱。他们显然是新手,面对警察的围攻束手被擒。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米妮太太向小偷们看了一眼,她惊呆了:天啊!他们还是孩子,最大的也不会超过14岁。而其中一个还拖着鼻涕。米妮太太向警官求情:“能不能放了他们?他们都还是孩子?”警官摇头:“对不起,米妮太太,那将是法官的事?”

米妮太太心存愧疚,她认为自己不该将几个孩子送进监狱。她决定向法官求情。

法官说:“他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

米妮太太恳求法官:“请看在他们年幼无知的份上,原谅他们吧!法官大人,我靖求您将他们的惩罚改为为我劳动半年。毕竟他们还小,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不该有被监禁的经历。”

经过米妮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答应将三个孩子改判为罚他们为米妮太太劳动半年。米妮太太将三个孩子领回家中,其中一个说:“对不起,太太,我们只是想在您这里找点儿吃的东西,不想偷您的东西。”米妮太太说:“孩子,你们需要什么必须要付出劳动。从现在开始你们必须在我这儿劳动半年。干得好的还有报酬。你们必须诚实,知道吗?”

米妮太太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还讲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半年后,三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意离开米妮太太,但米妮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任何进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三个孩子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米妮太太相聚在一起。

同样是惩罚,监禁也许会使三个孩子从此走入歧途,从人生最不光彩的一页开始,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而以爱心为目的的惩罚,因为米妮太太的爱和善良的愿望,改变了三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三种:冷处理惩罚

在美国的家庭中,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被父母冷处理后的孩子会感到孤立无援,这种“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冷处理的惩罚方式缓和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以前的博文中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冷处理的文章,通过冷处理的教育方式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惩罚是一门艺术和学问,暗藏着人生的大智慧。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教育孩子,惩罚也只是爱的一种教育手段。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要给孩子一片洒满爱和阳光的沃土,家长只有不断的学习,运用智慧的方法处理问题才能更好的引导抚育孩子茁壮健康的的成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