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校体质转换面临抉择:姓公?姓私?观望中!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改制校体质转换面临抉择:姓公?姓私?观望中!

2008-01-17 09:59:05     标签:小升初政策

“具体操作要等政策出台才能定。”昨日是省教育厅向改制初中下发“最后通牒”的第二天,记者走访多所改制初中发现,究竟变民办还是回公办,多数改制初中尚在观望。

15日,2008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今年是清理改制校的最后一年,今年秋季起,所有改制校一律停止招生。原有改制校,要么退回公办,要
么改为民办。(详见晨报昨日21版报道) 记者在江北一改制初中看到,该校初一初二年级正进行期末考试,初三年级正布置17日的元月调考。对省教育厅的“最后通牒”,该校老师均表示只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学校并未进入实质操作。

“现在没办法改。”该校副校长介绍,学校最终是公是私决定权在市区教育局,学校只能参照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建议和分析。但目前省教育厅只是确定了变脸大方向,进到民办和退回公办的具体操作方式武汉市尚未制定出台。因此,目前市区教育局、学校很难做出最终选择。 江南一所改制初中老师透露,各区进到民办的改制初中不会很多,但具体哪些学校进到民办、哪些退回公办,还要等主管部门的政策。

一改制初中副校长分析,无论民办还是公办,对改制初中都各有利弊。完全公办,学校将不再有收择校生、择校费的特权,生源质量无法保证。完全民办,老师铁饭碗将被打破,学校很难保全原有师资队伍,进而将影响教学成绩。无论如何选,变脸后的改制初中都将面临极大生存挑战,教育局和学校自然要慎重权衡利弊。

对话改制校校长想“姓公”又想“姓私” 采访中,改制初中的校长们在各种假设前提下,大致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其中左右改制初中“姓公姓私”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师资、招生和收入上。

假如教师停薪留职学校愿意姓“私” 江北一改制初中校长介绍,无论招生、收费,民办校都比公办校灵活。但公办学校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有正式编制的老师能获得稳定的财政工资以及退休保障。师资和生源质量都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学校和区教育局才举棋不定。 这位校长介绍,目前有消息称,改制初中进入民办后,政府很可能会保留原有在编教师的公办身份和退休福利,只停发退休前的财政工资。若果真如此,整体师资将得到极大保留。“师资有保障,招生收费也灵活,当然更利于学校发展。” 对此,受访改制初中均表示,假如改制初中民办后老师身份能得到妥善解决、维持稳定,他们更倾向改民办。

假如不杜绝“招生潜规则”退回公办也乐意 一改制初中副校长认为,理论上改成民办招生不受地区限制,能接纳择校生,招生自由度远高于要就近入学的公办校。但实际操作中,部分优质公办初中并没严格遵守就近入学的规则,招择校生的现象仍有存在。 这位副校长认为,假如可以凭借自身的名气,利用“招生潜规则”,则学校愿意退回公办,这样不仅能规避民办校的生存风险,也能继续维持现有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毕竟武汉市民办学校成功的经验并不多。”

“好”学校愿姓私“差”学校愿姓公 办学情况一般的改制初中,更倾向于退回公办。因为这类学校通过改制收取的择校费用也有限,退回公办虽然少了择校费,但教育局会下拨办学经费,对一般的改制初中来说,这两者数额差别不大。 办得比较好的改制初中则愿意改为民办,但希望不与公办资源完全分离。一所改制初中负责人表示,“如果彻底变成民办,老师全为聘用,会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学质量,招生也会受影响,可以说谁彻底分开谁就会垮”。

专访邵树人――改制校不该退回民办 全国人大代表邵树人曾是武汉改制校的主要倡导者,1997年他第一个在全国人大会上发言呼吁“调动社会积极性,多渠道筹资办学”。7年后的2004年,他又成了改制校第一个叫停者。 昨日,邵树人受访时表示,取消改制校是件很得人心的举措,不仅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也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他认为,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宜提倡学校改为民办,“发展教育和发展民办教育是两回事,办好公办教育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可能存在的“假民办”现象,邵树人表示,从现有趋势看,大部分改制校还是会退回公办,改为民办的学校,马上进到彻底的民办也不太可能,因为老师身份的改变是个很大问题。 他表示,过渡期内,会有“假民办”这种投机的可能存在,但拿国有资产办私事是不允许的,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在主管部门的调控下,3到5年内,以往改制校遗留的问题会得到根治。” 2006年7月各改制初中“小升初”电脑派位在家长代表、公证员和观察员的监督下进行。

先行者实话实说:改制校很难彻底民办 2006年起,江岸区武汉第六初级中学、七一中学分校已经停止招生。率先在全市从改制初中变脸为民办初中。现在该区招收择校生的三所民办校分别是二中分校、六中分校和七一华源中学。

先行者民办“不纯粹” 据有关人士介绍,2006年该区已预见到改制校不可能继续存在,于是提早停止了改制校的招生,并将学校转化为民办校。同时,这些学校已经按照相关规定达到了“四独立”(独立办学、独立法人、独立校园或校舍、独立财务核算)。 “但它们都不是纯粹的民办校。”该人士介绍,目前三所学校都与原来相应的公办学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这些学校的领导班子并没独立,仍是原来公办学校的统一领导班子。 负债经营难回公办 据了解,该区居民近两年对择校的需求越来越大,2006年报名择校的学生人数为3500人左右,2007年达到4000人。如果改制校退回到公办学校,根据政策规定不能接受择校生,这一类社会需求无法满足。 该区一位知情人士介绍,有些学校在成立改制校时是负债经营,他们通过自己贷款或自筹资金等方式解决发展问题,经济负担比较重。目前义务教育政府投入不足,政府没有承担相应费用,一旦这些学校回归公办,必然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必须找一个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能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

教师身份阻碍“纯粹民办” “想转变为纯粹民办校,教师身份是最大的难题。”该区一民办校人士介绍,绝大部分老师认为,公办学校的老师生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休福利都很稳定,转换为民办后则一切都不确定。因此,学校在考虑办学成本的前提下,如果不能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也办不好学校”。 为此,从该区两年的制度转变过程来看,部分学校用的仍是原校在编老师,部分学校则选择外聘。以该区一所变脸后的民办校为例,该校三分之二教职工仍挂靠在原来相应公办学校,身份仍为享受财政工资的在编人员。

省教育厅官员――改制校已完成历史任务 昨日,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详解改制校清理政策,称当初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催生改制校,现在政府加大了投入、教育日趋均衡,改制校已无存在必要。

改制校改变了公办校的性质 该负责人称,对改制校的清理源于三大背景。理论背景是社会上出现了办学性质不明朗的学校,既不公也不民。法律背景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均规定,县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实践背景则是改制校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弥补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打擦边球,利用公共教育资源牟取利益,与社会发展相悖。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改制校,改制校完成了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历史任务。

取消改制校 教学质量不会下降 该负责人称,2004年以来,教育公平成为教育领域关键词,政府加大投入,“两免一补”、治理薄弱学校等行动使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市民的择校需求慢慢减缓,改制校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 不少家长担心改制校回到公办后教学质量会下降,该负责人让家长尽可放心,教育公平不是“削平”,而是“填平”。政府会对改制校的教师进行统筹安排;对转为公办的改制校,政府对其债务已制定了一套消化办法,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办重点校、收钱办教育时代已过去 该负责人称,改制校的历史过程折射了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四大转变:从人民办到政府办;从办重点学校到各类学校均衡发展,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从主观意志办学到依法办学;从规模办学到质量办学。 同时标志着两个时代已经过去:靠办重点、搞示范、建窗口来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整体提高教育发展水平;靠找老百姓收钱来发展基础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办基础教育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