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严格要求,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理想的教育是既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关爱,同时又伴之严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的批评和惩戒。他认为,现在的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过于苛刻,在其他方面又对孩子过于溺爱。他建议,父母要藏起一半的爱心,不要过度满足孩子。要想让孩子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善于等待的耐心和很高的自制力,就要善于使用延迟满足,对孩子要敢于和善于说不。
一提起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似乎与当今时代提倡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矛盾,许多人就是打着这样的旗号,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任其自然,发展个性,以至于造成在个别学校和家庭中,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或者在学习上对孩子过于苛刻,在其他方面又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两种教育方式都走上了极端,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成才,也不利于孩子健康个性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最高层次的家教是作风民主式的家庭,其成才率最高,专制家庭第二位,成才率最低的是放任式的家庭,蔡美儿就是第二种方式,当然肯定比溺爱放任的家教好。怎样的家庭才是“作风民主式的家庭”?我的理解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要“宽严相济”,“宽”是指在家庭中要创造民主的气氛,让孩子有思想的自由,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唯有思想自由,才能培养起健康的个性和创新的品质。“严”是指对孩子偏离正确轨道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要敢于和善于说不,并适时进行纠正。孩子就像一颗幼小的树苗,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养料和水分,而且要在其成长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剪,剔除多余和无用的枝蔓,顺应孩子的个性、特长和爱好,让其长成参大树。
那么,教育孩子应该从那些方面“严格要求”呢?为我们开列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让孩子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孩子在某一方面做错了,家长不要姑且迁就,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不是由父母替孩子承担责任,而是由自己承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过失。
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不小心砸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主人要求他赔偿15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可以买125只母鸡。里根回到家后向父亲说了此事,希望父亲替他承担这份责任。可是他没想到,一直对他宠爱有加的父亲却要他自己来负责。里根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于是父亲拿出15美元,严肃地对儿子说:“这笔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一年后你必须还给我。因为承担自己的过错是一个人的责任,你不能逃避。”里根把钱付给邻居后,放弃了平日里热衷的各种游戏,把课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经过半年左右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挣够了15美元,并把它还给了父亲。父亲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后来里根总统在回忆自己小时侯打碎窗玻璃这件事时说:“一个人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其次,要培养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容不得孩子吃一点儿苦,当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总是想包办代替,而不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因为缺少小时候失败和挫折的磨练,许多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么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自暴自弃,走向歧途。现在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自杀的案例,其中不乏小学生,也有中学生,更多的是一些大学生,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给予他们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挫折教育。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经历许多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时候考验的往往不是孩子的勇气,而是父母的勇气。有一位成功的母亲的话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说:“我之所以不娇惯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大部分时间不在我身边,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没有四季变化,只有春天的温室环境,那当她进入现实社会后,必定难以适应。到那时候,我也无能为力了,她才会真的可怜。”
再次,要培养孩子善于等待的耐心和很强的自制力。什么是自制力?自制力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的能力。许多孩子不乏兴趣爱好,今天学书法,明天学舞蹈,但做事往往浅尝辄止,缺乏耐心和自制力,此时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始善终,坚持不懈,要引导孩子克服遇到的困难,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
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培养的结果。父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要从孩子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反复磨练。要培养孩子不达目标死不甘心的意志品质,只要孩子认准的事情,就要鼓励孩子义无反顾的做下去,让孩子想方设法达到目的。家长不必苛求孩子所做的事情都十全十美,只要孩子能坚持下来,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本文来自查字典,热帖链接:http://bbs.eduu.com/thread-9625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