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升初必备:课外诗歌赏析及练习(课外部分)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济南小升初必备:课外诗歌赏析及练习(课外部分)

2014-04-11 16:28:43     标签:小升初真题

济南奥数网 诗歌是小升初考试必考的内容,无论是济南外国语,还是稼轩中学。因此,我们要好好给孩子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七上课外诗歌赏析及练习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虽然寿命长,到底还是要死亡。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虽能乘云雾,终归要化作土和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马伏在马棚,但日行千里的情志不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却永远不会停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人的寿命长和短,不只决定于苍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身心健康才是福,只要修身养性,便可延年益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回首往事十分庆幸,吟歌一曲抒发我的豪情!

【赏析】

诗中提出了两个观点:1、寿命长短不全由天定,自身注意保养调节,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也能延长寿命;2、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

【练习】

1、开头四句连用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3、诗的结尾四句是()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议论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赏析】

诗是田园诗。其妙在:记叙的虽是平凡的人、事、景物,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平淡的、恬静的美。特别是颔联,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昂。

【练习】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

【主题】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得隐逸情绪。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此情此景,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禅院空门愉悦的奥秘,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练习】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正是杨花落尽的时节,到处能听到杜鹃哀啼,听说您被贬到遥远的龙标,要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把愁心交付给明月,伴随您奔赴那僻壤的夜郎之西。

【主题与赏析】

第一句通过写飘飞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怨的子规,极力烘托悲凉气氛,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担忧。后两句是抒情名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这句诗以奇特的想象,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练习】

1、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2、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表明诗人纯洁无辜的两句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无法说准归期,今夜巴山夜雨绵绵,秋水也涨满了塘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才能与你西窗下对烛倾谈,再来细诉今夜巴山秋雨中的相思苦。

【主题】

《夜雨寄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诗作答,倾吐思念亲人、盼望北归团聚的感情。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通过想象将来与友人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向友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友人的情景。诗歌由实写孤灯听雨过渡到虚拟的剪烛夜话,时间与空间发生了交错,愁情和欢娱产生了转化,充分抒发了诗人缠绵、真挚、执着的思念之情。

【练习】

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歌女是侍奉他人的,唱什么歌取决于点歌的人。说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用的是曲笔,因为她们唱的歌是享乐者点的,自然不知亡国恨的应是哪些点歌的权贵官僚。“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当年陈后主不顾江南小朝廷危在旦夕的局面,一味享乐,最终导致亡国。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 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大为伤感。

【赏析】

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情感。

【练习】

1、 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 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3、 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落花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赏析】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讲述了下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工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诗人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的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借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点明了诗的主旨: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全诗以_____________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

方塘微妙难言的读书(第二空只要扣住“读书”二字即可)

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明媚的阳光下,半亩池塘的碧水清波,亮晶晶的,好象是打开的一块大明镜;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也忍不住跳下来,在镜面上舞蹈。

4.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2.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3.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