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青少年以后懂事了突然“发迹”的。人才的大树必定有它发达的根系,这个根系从小就在泥土中默默汲取充分的营养,分杈、伸展、发达,最终才长出粗大的树干的。人如果脱离了生活的积累、思维的训练和良好情感的熏陶,成才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为此,我尽力搜集一些名人童年成长的零星小故事,尽管素材有限,总还可以窥视到名家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奠定他们发展的基础的。愿我们的孩子也能奠定这种发展的基础,愿“小学生假期指导”能帮助孩子奠定这样的基础。这些故事供家长们研究思考,也可以讲给孩子听。
徐霞客为何能成为地理学家
我国明朝末年,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旅游作家———徐霞客。他家住在江苏省江阴县,小时候常常在大自然中玩耍。他爱爬山涉水,看地理风光,欣赏美丽的景色,又爱读地理、历史、游记一类的书。
一天,他对着波浪滔滔的长江沉思起来:长江那么大,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书上说“岷山导江”,岷山又在哪里呢?他慢慢产生了要去游历祖国大地的愿望,他想亲身去看看高山大川、地理风貌。
徐霞客长大后,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都信奉“父母在,不远游”,不然就是不孝子孙。当时徐霞客的父亲已经去世,按理说母亲更不愿儿子离开自己。但是徐母是一个思想开放、有远见的妇女。她就对儿子说:“男子汉志在四方,你应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不愿你像篱笆中的小鸡,天天呆在家里守着我。”徐母不光这样说,还积极为儿子整理行装。
从此徐霞客终生过起了探险、考察、绘图、写游记、采标本的生活。一次次历尽艰险,孤身出没于崇山峻岭之间,风餐露宿,还得躲避猛兽虫蛇的袭击。当他每次完成考察任务回到家里,向邻居们讲述自己的探险经历时,大家都吓得直出冷汗,只有徐母一人听得津津有味,并赞扬儿子的胆略。
徐霞客真是大自然的好儿子,他一生都在祖国山河的怀抱中生活,并从探险之日起每天作记录,终于完成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古代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远游,是从广西、贵州进入云南等险要地区考察,一去达四年之久。他在回到家乡后的第二年去世,临终时还用手抚摩着自己采集来的怪石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