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必须1小时”:不是写作业,而是上体育课。
昨日,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以下简称:《通知》),每天体育课达不到1小时,相关的校长和教师将被“约谈”。
没体育课也要安排锻炼
大胖孩、小麻杆、一跑三步喘,成为一些中小学生的身体现状。部分学校把“体育课改成文化课”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在本次的《通知》中将这一“秘密”确定为重要整改行为。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必须保证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
即便是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如此的情形需要制成“课表”,并成为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操场“没人”将被查处
从现在开始,我省教育系统督导展开“每天一小时”活动,教育督导将把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有关人士介绍,按照这一方式,操场和体育馆内的学生“零身影”将会被记录,发现某一学校内整天的体育课出操率较低,或者没有“校园”长跑等体育活动,就面临着查处。
按照《通知》要求,对于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的校长以及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如果干脆就没有开展每天一小时体育课的人员,教育主管部门将对这些人员进行通报批评或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追究相应的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其实施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并与业绩考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没有达到“校园体育课一小时”的,学校领导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我省近两成中小学生身体不合格
实施“强制”体育课更多是因为中小学生体质减弱。沈阳市某中学学生家长赵磊说,“在全班学生苦读书的状况下,想要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全班甚至全校同学都参加才行。”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身体总体合格率为82.4%,身高和体重都在不断增加,但在耐力、柔韧性和爆发力等方面与10年前相比,仍有差距。
锻炼身体不足成为最为重要的原因。有关人士介绍,在就业压力下,更多人认同“苦读书考名牌大学”,这也导致了“体育课”被“数语外课”所代替,特别是很多青少年在学习的压力下,体质也会受到影响。
环保知识将走进学生课堂
一套环保课本将会放进我省中小学生的书包内。
昨日,省教育厅下发有关通知,我省环保课将开足马力走进课堂。从小培养一直是教育方针,对于环保意识更加重要。在本次《通知》中,我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并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通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生态环境主题教育、单独开设生态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的创 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使生态环境教育从个别教师的活动走向全体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教育。
此外,我省还将在多开科学课,在小学开设科学课、在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课程中增加科技教育概念。
我省“课改”倾向于师生互动
昨日,《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指出,新型师生关系和生动课堂成为关键词。
本次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另外,我省的“课改”还将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社区学校教师待遇等同于“普通教师”
昨日,省教育厅公布《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社区教师待遇将与普通教师一致。
《意见》中指出,社区学院、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成人教育场所,成为我省发展社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成教场所,社区学校主要教授有关社会 技能、培训等工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未来5年内,我省计划在沈阳、大连地区70%以上、其他地区50%以上的街道(乡镇)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 机构,以家庭、社区、乡村、机关、企业等为载体,广泛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
令人关注的是,社区大学将会扩充师资力量。有关人士介绍,社区学校将建立和完善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社区教育师资在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待遇方面应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