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大学都有它的气质,北大的气质是自由,清华的气质是严谨,剑桥的气质是浪漫,牛津的气质是古典。选择了一所大学,往往就是选择了一种信仰,选择了一条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了一所学校,就选择了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往往会渗入你的生命,影响你的一生。
这些话我高度认同。那么大学有大学的气质,高中是不是也应该有高中的气质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每一所高中也都有它的气质。可以说,15岁到18岁的青春期,恰恰是孩子气质养成的最紧要的时期。选择了一所高中也就选择了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往往会渗入你的生命,影响你的一生。这种气质超越知识,比知识能广阔;也超越能力,比能力更持久。气质应该是性格、能力、知识、文化、心胸等等融合于内慢慢酝酿形成的品质,是魅力的外显。气质差与气质好,一目了然。气质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
那我理想中的高中气质又是什么呢?
自信自主,温文尔雅,阳光热情;爱读书,博闻多识;不读死书,活学活用;精力能专注而心胸要广阔;能执行纪律又能独立思考;能团结他人又能展现个性;心怀天下,快乐求知。
坚毅,勤奋,诚朴,健美……我脑海中有很多美好的气质。
可是,这每一种美好的气质都需要相应成长,每一种气质都需要有修炼的环境和过程。气质不是一个结果,它一定只能是一个不断趋向更好的过程。而优秀的高中应该创造这样的过程,引导并保护这样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把人当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下不可能产生优秀的气质。
当我们在学生的脑子里满满塞上各式各样的练习题,在他们的生活里塞上厚厚的各式各样的答案固定的试卷,当我们用“清华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铺成的”这样的所谓壮志豪言来给孩子铺一条 “试卷的路”,那满脑子固定答案的孩子就只能在跌跌撞撞地走在试卷铺成的道路上,就只能与优秀的气质背道而驰,而这也不符合北大清华的精神终将被否定。。
时下一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书,成了教考试,教考试,成了教高考。“高考好,才是真的好。”可是“素养可以训练吗?情感可以训练吗?人文思想可以训练吗?优秀品质可以训练吗?而这些几乎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如果失去了这些灵性的,温度的,文化的滋润,很可能会形销骨立,体无完肤的。”(见王开东《中国四大名校批判》)弯曲的脊背,木讷的表情,满是困意的眼光,蓬乱的头发,几天甚至几周不洗的脸,进乎偏执的痴狂,没有了试卷就茫然失措的生活,不再有爱好不再有热情不再有活力不再有求知欲的青春,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即便这三年的尽头是清华北大。
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想我这些,再想想我想要的气质,总觉得有些气愤。可是气愤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只能让小人们快意,让无知的人嘲弄。
于是还是回来,在应试教育中挤出窄窄的缝隙,在这窄窄的缝隙里暂得“偷生”,为理想的气质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
如果我们所有家长都有为孩子选一种气质的需要,而不只是选择一个分数;如果我们所有老师都能为孩子培养一种阳光健康的气质,而不只死盯着升学的人数;如果我们都爱孩子的人而不是爱他的“刻苦”、他的“名次”,那么,请让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适合培养良好气质的平台,放开胆子做一些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