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郑州几所小学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玩了。不少人认为,因为课业太重,“玩”已经成为孩子的奢侈品。为让孩子玩好,一所学校专门成立了酷玩俱乐部,部分学校开始引导孩子集体玩耍。
调查小学生不会玩只会打闹?
昨天,在郑州管城区实验小学,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刚响过,就有学生大声喊着冲出了教室,在校园里你追我赶,有几个男生还互相扯着衣服打闹,也有学生玩起了足球、篮球。
受一些影视剧和电脑游戏的影响,不少孩子把虚构、虚拟的打斗当成现实中的玩法,“校园内大家一起玩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的不见了,大声呼喊着疯跑、打闹的情形多了。”管城区实验小学辅导员赵轶琳说。这样的情景,也出现在郑州汝河路小学、秦岭路小学、建新街小学等。
因担心“横冲直撞”的学生发生摔伤等意外,不少老师在课间也不能休息,他们要紧盯着学生们。
玩法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不少孩子成“电子一代”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问一群小学生,你们课余都玩些什么游戏?
“上网、看电视、打游戏。”孩子脱口而出。
“除了这些,业余时间还玩什么?”有些孩子说,不玩什么,课间要么看书,要么聊天,要么对着墙打乒乓球,要么打篮球,要么回家练习轮滑。
“回家后就没人玩了,只能玩电脑。”管城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孙畅说,双休日最多时报了七个辅导班,根本没时间玩。“你们感到快乐吗?”“还行,去辅导班有同学玩,要不一个人闷在家上网也没劲儿。”
建新街小学的调查显示:学生几乎没有课外生活,放学后,只有10%的学生可以“做自己愿意的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开心的事是有自由活动的时间等。
赵轶琳说,孩子一天的生活就是,早上眼睛一睁来上学,下午放学就忙着做作业,双休日得上兴趣班,每天业余时间就一两个小时,“玩”已经成为孩子的奢侈品。
建新街小学辅导员宋芳说,生活在由电子屏幕控制的童年之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子一代”,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怎么玩了,玩法也单一了。
行动学校成立酷玩俱乐部老师带着孩子集体耍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为了让孩子从玩中学到东西,昨天,建新街小学成立了酷玩俱乐部,以后将定期请老师授课,引导孩子集体玩耍。
俱乐部成员、四年级学生郭涛涛,玩悠悠球可以完成30个技术动作,“原来自己一个人玩,进入俱乐部人多了,可互相切磋技艺。”
昨天,俱乐部一成立,80%的学生都要求报名参加,正在练习抖空竹的郭涛涛说:“最快乐的事就是作业完成了,可以尽情地玩。”
郑州秦岭路小学书记曹建平说,学校这两年一直加强引导学生们进行集体玩耍,玩轮滑、乒乓球、少林拳、奥运操等,“让老师带着孩子玩,看谁能玩出花样,玩出新意”。
相关链接不同时期不同玩法50年代孩子:
斗鸡、踢毽子、丢手绢、挖洞打玻璃球等60年代孩子:
摔炮、跳格子、丢沙包、捉迷藏、打陀螺等70年代孩子:
捏泥巴人、跳格子、跳皮筋、弹弹珠、扮家家等80年代孩子:
吹肥皂泡、纸飞机、推铁环、拍洋画、回旋镖、气门芯喷枪、电动玩具、游戏机等90年代孩子:
电脑、卡通、滑板车、悠悠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