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能否将名师"拽回"讲台 教育先辈讲台铸师魂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20万能否将名师"拽回"讲台 教育先辈讲台铸师魂

2011-04-14 10:38:19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在国内一些高校,上课成为“副业”,教授离“三尺讲台”越来越远,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引人关注。浙江大学近日设立了教学最高岗位——“求是特聘教学岗”。 6位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成为首批受聘者,他们将享受与国家“长江学者”一样的待遇,年津贴20万元。浙大推出的“教学新政”,力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授课的考核方式,引发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

近些年来,在各地争相建设“科研型大学”背景下,“名师不上讲台”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指挥棒下,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

“教学型”老师被边缘化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浙大改革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校3000多位老师,没有承担教学任务的约占20%。这其中除了身体等特殊原因外,大多数是科研任务较重的高层次人才。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浙大教师人均课程承担量为每年130课时左右,多的三四百个课时,少的仅几十个课时。“课时量多少当然会因学科不同而不同,但究其根本,教学量的多与少,教得好与不好,和晋升关系不大。”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说。

“在原有的考核体系中,科研因子是‘显性’的,有论文、有基金等数据支撑,而教学因子是‘隐形’的,效果要长时间才能体现。”来茂德说,譬如一个“973”“863”项目汇报会,如果和上课冲突怎么办?现实中的解决方法就是请别人代课。

因为重论文轻教学,导致一些高校“教学型”老师被边缘化。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典型案例: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一生致力于课堂教学,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是由于缺少科研成绩,58岁去世时连副教授也没评上。

一些大学生在网上这样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