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生三年不出门 调查称九成孩子都很宅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15岁男生三年不出门 调查称九成孩子都很宅

2011-07-19 16:16:24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20多年前,作家三毛曾在台湾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一孩子淡漠地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6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当年,三毛把这些孩子称之为“塑料儿童”;如今,不少城市儿童跟自然世界越来越疏离,他们又被叫做“自然环境缺失症”儿童。

上周,数十位杭州妈妈和市民在杭州生态协会的组织下,关注儿童“自然环境缺失症”。

你家孩子每天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有多少?他们喜欢待在室外,还是更倾向于宅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本报记者作了番调查。

15岁孩子3年不出家门一步

今年四月份,杭州市七院心理门诊陈医生接待了一位焦虑的妈妈:她15岁的儿子3年来不愿出家门一步,且反应淡漠,不爱说话。不管父母骂还是责备,儿子就像一块木头一样没有什么明显反应。

妈妈打开儿子的房门,男孩头发长至垂肩,形象憔悴,眼睛却紧紧注视电脑。

“网络成瘾!”陈医生判断,他据此开出了常用的“方子”——关掉网络和有线电视,不给男孩任何食物。

数天后,男孩虚弱地躺在床上,神情却依旧漠然。

最终,陈医生建议家属送男孩到七院救治。“3年独自躲在房间,不跟外界和自然接触,不跟家人交流,长期上网,造成男孩反应淡漠。”陈医生最终确认病因。

8岁男孩张小兵(化名)平时喜欢玩打飞机等电子小游戏,最近父亲张先生听见他总是冒出一句话“打死你”。张先生仔细观察,儿子的情绪似乎很容易剑拔弩张,非常愤怒,即使一件很小的事,儿子的嘴巴里也会蹦出“我灭了你”之类的话。

儿子怎么了?困惑之下,张先生带儿子去市七医院看心理保健门诊。

陈医生说,城市里不少小孩会出现类似的极端化情绪,主要是儿童太沉迷街头战斗类网络游戏,长期跟打斗游戏接触后,久而久之情绪受到影响,变得单一化,容易出现暴力倾向。

此后,张先生尽量让孩子少玩电脑,多接近大自然,周末他会带孩子去海边玩冲浪,去乡下抓知了,去小河边玩水……如今小兵的情绪已渐趋正常。

九成孩子看电视时间超出参加户外活动

调查时间:7月10日

调查地点:省儿保

访问对象:20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儿童的年龄在6-13岁之间

调查内容:杭州的儿童,每天花多少时间接触大自然;除了学习外,平常都有哪些兴趣爱好

近日,记者在省儿保做了一个随机调查。

从整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在20位家长中,只有两位表示会经常带孩子出门活动,并且每周会有固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剩下90%的受访者均表示,孩子平时在家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出门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其中,15位受访的孩子说:房子里有电脑、电视、手机,还有凉快的空调,自己更喜欢在屋里玩。

一位9岁小女孩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姑娘平时自己喜欢在家看电视,加上天气炎热,暑期出门活动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这位妈妈坦承,孩子总是在家里而不出去接触自然环境,可能会缺少锻炼,身体素质也会不够好。但是自己要上班,没时间带孩子接触大自然,而让孩子自己出去玩并不是很放心,所以只好让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

在受访的家长中,共有3位表示给孩子报了暑期补习班。这些暑期补习班,大多为语文写作、数学等课程。一位受访的8岁孩子悄声告诉记者,每天上午读语文课,下午数学课,晚上练毛笔字,很累!

仅有2位家长表示,会经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我们为了尽量避免孩子在家里接触电视电脑,所以周末一定会带孩子去爬山、逛西湖,或者每天要参加羽毛球、轮滑等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体格。”一位父亲告诉记者。

自然环境缺失,儿童易出现暴力情绪倾向

今年5月29日,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在北京举办了城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研讨会。儿童自然缺失症引起社会关注。上周,杭州生态协会组织数十位杭州妈妈和市民,关注和讨论儿童“自然环境缺失症”。

什么叫自然环境缺失症?浙江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主任医师陈树林解释,自然缺失症的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断裂,这种关系断裂导致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

一般说来,3-7岁阶段,是儿童的高级情感发展期。在此阶段,孩子们逐渐从大自然、从周围人身边等自然环境里学会,什么叫喜欢,什么叫比较喜欢,什么叫非常喜欢之类丰富而细腻的复杂情感;如果自然环境这一环节缺失,“感知觉”系统就没法发育成熟。

存在自然环境缺乏症的孩子,由于长期面对网络等单一的事物,情感上很容易愤怒或激动,要么狂笑要么狂怒,没有缓冲情感,情感不丰富,比较单一。

这些孩子,还害怕交通、害怕陌生人、害怕自然,整天只盯着电视。自然缺乏症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不听指挥、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儿童容易出现暴力倾向。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自然缺失症在中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们还是更愿意把孩子送进各种学习班,而不是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责任。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去年刊登的一项调查称,“自然环境缺乏症”患者如果开始经常到公园等户外场所活动,身心紊乱的症状就会明显减少。不带特殊目的,也没有时间限制的挖洞、爬树、过河、洞穴探险、爬山和抓小动物等,还能充分调动五官,让孩子在与复杂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锻炼创造力。

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重新建立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相关专家认为,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具根本性的是改变将城市与自然对立、城市与自然隔绝、所谓“自然在远方”的空间规划,建设“野生化的城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