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郑州实践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素质教育的郑州实践

2014-06-18 14:20:51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郑州奥数网 教育是“会学”不是“学会”:“倾听花开”的“老周班”

如果说作为新晋中学校长,王瑞会被看成“另类”的话,那么作为资深班主任,老周就可以被算作“奇葩”了,至少绝对是“非主流”。老周乃周士良,2010年,王瑞在一次赴上海的学习中,偶然听到了周老师的讲座,为之热血沸腾,啊呀,高山流水,知音在此。

传说中谁也不知道王瑞用了何种说功,总之2011年8月,是年66岁的上海高级教师周士良受聘于郑州市第二中学,当了一名班主任。当时,老周已经是名噪全国普教系统的教育大家,在全国各地对他“抢宝”式的争请中,他选择了郑州,就是说,上海的“周老”选择了来郑州二中当“老周”!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索性就叫“老周班”。是年,百度百科上,“周士良”的词条注解因此更新,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上海普教系统十佳班主任”之后,加上了“现任郑州二中老周班班主任”。自沿海下中原,不远千里,周老师的义士壮举,不少人直说看不懂。面对坊间热议,周老师坦然自白:无他,唯郑州二中有校长如王瑞者。的确,他们的职业理想、教育理念、目标追求,都如出一辙。

老周的“育儿宝典”是著名的“四个得到”教育理念:学生得到发展,家庭得到幸福,社会得到和谐,国家得到人才。他鼓励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做创新型人才,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有责任心、讲诚信、懂感恩、有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大写的人”——责任、诚信、感恩、集体、国家,这十字箴言,成其独特的教育体系,闪烁着老周思想的光辉,其实更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他说,教育的真谛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使他们“会学”和“肯学”。他痛感“重复毫无意义的作业,最易消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孩子智力发育是一种伤害”。还有他的教育宗旨,是“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有享受春天的权利”,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比作“倾听花开的声音”。他们志趣相投,言语相照,把彼此称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于是乎,老周说服了家人,不顾年高,不惧远涉,一片丹心,满腔热血,明月一轮海上来……

一年以后,“老周班”成为学校乃至郑州市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示范窗口——“老周”在郑州,已经不只指代一个班主任老师,而是指一个教师团队,一个叫做“老周领航”的教育品牌。在老周班开办一周年的总结教育活动上,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动情地说:“周老师用他拨动琴弦的艺术,静静地倾听花开的声音,慢慢地欣赏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每一次进步,那种教育家的大气,那种长者的从容,让我想起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这是素质教育的郑州实践。”

而没有人能算得清这一年周老师的付出,只知道这老头骑着一辆自行车,对班里每个学生的家访都不止一次。尽管这都什么年代了,但他“死板”地坚持不打手机请家长到校约谈,而是自带一瓶水,自备一箪食,偏至陋巷,远到郊县,宁愿走遍郑州,用最“屌丝”的家访方式,让自己和学生的心、家长的心,近些,再近些。也没有多少人清楚,他拒绝了学校租给他的校外套房,说太花钱了,不需要。整整一个学年,他都住在男生宿舍里,他要和学生们在一起,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更没有人知道,以近七旬高龄,远来施教的报酬条件,他一直避而不谈,他说他有国家给的退休金,如果为了高薪谋职,他不会选择离开上海,西向中原。“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点什么,每个人不一而同,但我想要留下的,是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与实践,以此使我无限眷恋的祖国更加美好。”老周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这样的话。

教育之功是在未来不只是在当下:“国家的孩子”

教育中的国家意识,使老周更具“圣人”特点——之前有首诗把全国教育名师老周比作了圣人“孔子”:

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周说:“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每一朵花都有花季。”所以他关注每一个孩子,在他的概念里没有“差生”,他把这样的孩子称为“发展缓慢的学生”。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老周班”的学生有《在家一日常规》礼仪读本,他们的桌椅摆放总是整齐划一;在学校就餐,先吃完要离开的总会颔首跟同餐的同学说:“我吃好了,您请慢用!”男生处处请女生优先,女生着裙装坐下时总是先用双手把裙摆捋顺,坐在2/3椅面上……更不必说孔子62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老周68岁在郑州二中“远离故土,乐不思蜀,不知乡关何处”了。凡此种种,颇有夫子“穿越”感。

其实,教育中的国家意识,是老周超越“圣人”的现代理念。

“老周班”的学生郭思源说:“开学那天,周老师上第一节课,我们以为他会说‘你们升入初中了,要好好学习’什么的,没想到他讲的是‘你们是国家的孩子’。我们从来没听过这样让我们新奇而激动的话。”老周最常在班里说的就是这句话:“你们是国家的孩子,代表着民族的形象,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决定着共和国的未来。”这是老周的“大教育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周班”的学生们开始自觉地用“国家的孩子”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从思想,到行为,悄悄地变化着。

一年后,郭思源在作文中写道:“在老周班,我长大了,我们经历了人性的洗礼,脱胎换骨的变化。”吴若楠说:“在老周班的成长,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男生崔佳晨则自编了一首形象的歌《“老周班”欢迎你》:“老周会亲切告诉你,我们是祖国新天地。”王瑞校长慨言,老周“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观念,体现出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天下为己任,规矩成方圆”,正是郑州二中的校训,校训往往最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而“老周班”教育与之如此投契。老周“不知老之将至”所要孜孜以求的,就是想让这些“国家的孩子”将来扛起民族的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对孩子们说:“责任不是让你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让你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于是“老周班”的孩子都踊跃成为了班级事务的“志愿者”,有人承包了窗台,有人包干擦黑板……甚至洗手间的清洁工作都“遭抢”。

老周因势利导,谆谆教之:“一室不净,何以净心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看似简单的“扫屋”小文章,埋下的是老周“责任”教育的大伏笔。

一位学生在值日笔记里吐槽:“周老师总能在教室里找到一些我所忽视的小纸片,一些犄角旮旯里的灰尘。我总觉得这点小垃圾留着无大碍,但周老师坚持要做到一丝不苟。”后来他慢慢认识到,“我发现要做到最好是很有难度的,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是不可能完成的”。

白瑞果同学写道:“做事时看到差不多了,有时我心里想:就这样吧,这样就行了。但这时候,我心里总会有另外一个声音发出:不行,这是你的责任。”以国家督学等专家组成的督导组有一次“空降”郑州二中,意外发现“老周班”的教室一尘不染,“整洁度可以达到宾馆级标准”,他们直呼“震撼!”但老周的“醉翁之意”不仅在此,他说,教育真正的作用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因为,学生将用今天所受到的教育去建设未来的中国。

教育是“水的载歌载舞”不是“锤的击打”:

爱,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为关乎未来,所以,中学生“今天的教育”,在老周心里重于泰山。

时不时地,在跟青年老师谈工作的时候,他会冒出这句“口头禅”:“你知道吗?我们是代表国家站在讲台上的!”

51年的班主任生涯,不乏“晋升”的机会,老周总是执拗地回绝:“我不走,我离不开孩子们,班主任岗位最适合我。”那种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爱,让老周的教育永远富有激情、智慧、艺术,而且还那么有意思。

他从不会严肃地叫学生的名字,总忍不住对他们的由衷喜爱,叫他们昵称:“小豚鼠”、“小开封”、“小嘉宝”、“小坚果”、“飞飞”……而孩子们叫他“周爸”。

唐舒眉同学说:“他还喜欢叫我们‘亲爱的’,第一次听到时我们觉得有点肉麻,周老师笑着说,我爱你们,老师和学生就像亲人一样,所以你们就是我最亲爱的人。”

就连两个打架的同学,也仍然是老周的“亲爱的”,他会揽着他们的肩膀说:“亲爱的,刚才你们俩在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展开了一场肢体语言的交流,呵呵,交流是要传递信息的,你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呢?”

神奇的是,刚才还金刚怒目的两个男孩子,一下子就柔和下来,惭愧地抢着向对方说“对不起!”

老周说:“当爱的阳光照进心灵的时候,能驱散所有的雾霾。”

盖炳辰的妈妈说,一天,忙到晚上9点多到家,正想着怎么简单地给儿子做点饭,没想到门一开,儿子说:“妈,我给你做了碗炒米,在厨房。”吃着香喷喷的火腿炒米,看着入神看书的儿子,她欣慰地想,“老周班”竟有如此的魔力,让孩子在爱的教育里,更懂得了对爱的感恩和回报,获得了生命的成长。老周认为,生命的成长比成功更为重要。老师的使命就是用爱的教育,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他说,这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聪明程度,而是投入度。

九年级老周二班周煜堃的妈妈窦元荣说起,有一次来拜见周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临别时,正想跟老人说句谢谢,没想到周老师却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感谢您对孩子的培养和对我工作的支持。”她说:“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无法用语言表达心情,他的确是把张家、李家、王家的孩子都当成了国家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啊。这样的长者,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却在这里投入了全部身心,怎不让人感动?”

老周一班王晓瞳的妈妈也感念不已:“从女儿成长与进步的一点一滴中,我都感觉到周老师对孩子们发自生命深处的爱,和春风化雨的培育。这使我想起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

在一次语文考试上,作文题目是《我们的名字叫……》,老周班的很多同学写的都是《我们的名字叫亲爱的》,他们在作文里这样表达着对周老师“爱”的回应:“想着时刻教导我们成长的周爸,想着那一声声‘亲爱的’,突然有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们原来只知道老师是传道授业的人,如今才知道他更是那个用爱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的人。”

有研究中学校史的学者提出:“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心。”

教育是“有灵的”不是“无心的”:

让少年梦,迎风飞翔

有了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未来可期,正如李白歌曰:“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老周在自己的书中也谈到,人生工程,始在少年。郑州二中的这群少年未出茅庐,已颇负壮气。SOS动漫社、航空技术社、配音社、机器人社、德语社……林林总总,春光灿烂。高一年级秦瑞泽、邱胡皓、杨柳青原创设计的“二中牌”多功能课桌,在郑州市中学生技术与设计创新成果作品评选中亮相,获得一等奖。高二学生陈俊豪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金水河水质,提出物理沉降、生物降解和化学处理的方案,来保护和净化金水河。宋子凡同学制作了走路机器人、叶思宇同学自制太阳灶……老周班的郭栋是班主任助理、学生会的主席,这位英气少年已立鸿鹄之志:“老周班的中学生活,让我明确了一个人生目标: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平正义。”

学生们将“所学所读”融入了思维,化用于创造,更内炼为精神。梁启超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金声玉振,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真理。

老周说,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当这些少年站在人生的启程点时,我们能在他们身后,助推一下,让他们的梦想迎风飞翔。少年梦,是中国梦最美的基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州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对班主任工作从畏惧转变为热爱,刘方方老师感悟:“我懂得了,教育的核心灵魂只有一个字:爱。”

在班主任岗位上,以爱为灵魂的教育,让这些教育者找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别样的幸福。周伟老师说:“我第一次感觉到孩子的能量真是超乎想象,看到他们的成长,我体会到了作为班主任的幸福!”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告诉记者:“教育是有灵的而不是无心的,我们要想撬起世界,必须把支点选在每个人的心灵上。”万千少年心,共筑中国梦。

【素质教育的郑州实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