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锐减缘于联合国建议
疑问一:2009年,包括端午节在内的22项中国非遗项目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数量上来讲,今年列入该名录的只有中医针灸和京剧两项,为什么数量锐减?
回应: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介绍,去年的22项列入名录后,有些国家觉得我们的多了。在会议期间就要求限制中国的申报项目。前方的工作人员包括一些专家携手力争,最后取消了对我们国家设限的规定,为我们继续申遗打下了基础。
文化部外联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先,由于教科文组织的资源所限,申报项目太多超过了工作负荷,2008年的部分申报项目尚未评审完,成为遗留项目。其次,从分布上来看,区域之间、名录之间、项目门类之间,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整个亚太组申报项目占世界申报项目的多数。非洲、拉美地区都比较少。鉴于这种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的项目评审中建议,中日韩这些项目较多的国家每国申报两项,其他国家也相应地减少数量。但并非硬性强制,靠自律执行。我国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积极配合了教科文组织的工作。数量的限定只是暂时的,只限于2010年。
最佳实践项目明年申报
疑问二:除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组织审议最佳实践项目名册。中国何时能参与这个?
回应: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介绍,保护得好的项目,才能够列入这一名册,供世界各国学习借鉴。
今年,文化部将首次参与申报这一项目,把中国非遗保护方面的好案例向世界进行推荐。比如,甘肃环县的皮影、武夷山大红袍的制茶工艺等,都可以考虑申请最佳实践项目。
对话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副处长张玲
申遗过程有哪些波折?此前盛传的中韩针灸之争,是否影响了本次申报?昨天,本报对话曾参加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副处长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