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来,我看到了政府为缔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作出的努力,看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看到了上海教育的国内、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国际化问题和教育信息化问题。教育的信息化将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国际化。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关于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国际化,但同时国际化也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国际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全球趋势。
教育领域是非常适合发展国际化的领域之一。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代教育主要来自西方,受西方影响颇深,因此现代教育具有西方的基因;其二,教育具备国际化需要的许多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其三,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比我们完善,因此教育应该有国际化内在的动因。
如此说来,教育应该具备很好的国际化条件。从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因为在越来越多的上海学校中能够看到外国的学生、老师、校长。每年暑假,也有很多上海学生到国外去,很多外国学生到上海来,看起来很热闹。但是从更深层来看,教育国际化水平还非常低。
我曾经用三句非常极端的话,以批评家的眼光来描述教育国际化的水平:第一句,教育的引领者缺乏国际化的理念和思路;第二句,教育的参与者缺乏国际化的技能;第三句,教育的产品,即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世界眼光,不能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
第一个原因,教育国际化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注意力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些都是对的,也是必要的。但我们忽视了国际化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相当一部分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够通过国际化得到借鉴。
第二个原因,传统上,我们常把国际化和民族化对立起来,认为国际化必然损害教育的民族化及本土化,国际化势必丧失教育的民族性,但我们忽视了国际化和民族化是能够做到“和而不同”的,因此造就“既有国际眼光又有中国灵魂”的新一代人才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一点在近代教育史上已得以证明。
第三个原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对教材、学生的管理都有严格要求,这些规定使得我们在推动教育的国际化上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国外学校对于教材和学生的管理更趋于宽松与灵活。
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我认为教育国际化存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教育国际化,达到中西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标;第二层次,通过教育国际化来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层次,通过教育国际化来引领教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国际化教育应该着力于第一、二层次。
在未来一段时间,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还要做以下事情:政府积极支持国际学校和所在地的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及教学资源相互开放与共享;建立教育国际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探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怎么走;继续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改革试点,并适时总结经验,政府给与更大支持力度;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以此去导向各区县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开拓自己的道路。
另外,政府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育的需求。我举两种类型的需求作一说明。其一,海归的子女教育问题。我曾经有过国外的生活经历,我十年以前在美国的同学、朋友中1/3已经回来,1/3不想回来,还有1/3想回来无法回来,回不来的原因是其子女的就学问题。他们很希望上海有一所政府办的学校,能够专门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比如他们的孩子在国外读三年级,而英语水平已经是国内的初中水平,中文、数学却低于国内同龄孩子的水平,这种就学需求难以通过目前学校提供的服务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回国第一年的时间,如何提供这种适应多元需求的弹性的教育和课程。如果政府能够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将能够吸引更多海外人员回国。其二,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他们的孩子因为父母频繁地转换工作岗位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就学。因此对于他们子女的教育也应是弹性的,应有易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教育体系。
最后,要提高基础教育后备人才和骨干的教育国际化能力。总体来说,目前上海基础教育系统后备人才和骨干的教育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2006年,美国加州的政府教育代表来访上海,我接待了他们,并共同想出了派上海的年轻校长赴美国学校做“跟班校长”的计划,但是我与人事处及国际交流处的相关人员商量后发现,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那么多的能用英语工作的校长后备人才。所以我深深感到,教育系统的后备人才和骨干的国际化能力的缺乏是制约上海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第二,教育信息化问题。
近十年来,政府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具体表现为:其一,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放在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的位置,例如在2007年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中就有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其二,投入巨资,支持教育信息化。仅一个教育资源库,政府每年财政投入达到4000万一5000万元。如果再加上市区两级政府拨付的经费,我们用在教育信息化上的经费可能会是个天文数字。
但是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如何?表面上看起来欣欣向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生机比”到“师机比”。这些数字都非常漂亮,我相信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到任何学校去,校长都会让你看“一望无际”的机房和电脑,实际上,这些计算机也许一年以后就准备淘汰了,因为要升级换代。
面对这样的欣欣向荣我却一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投入不少,但是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打比方来说,“路修得很好,但是路上没有汽车跑”。我认为看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精标准”是看其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以医疗卫生行业、医院系统为例,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每个医院,如果没有网络,医院将无法工作。网络对医院的重要性小到解决管理纰漏和漏洞,比如医院就医的排队系统;大到技术革新,比如胃镜技术的发展。如果病人在门诊看病,医生就可以对病人的检查情况实现当天的共享。其实,医院的信息化道路在开始时起步艰难,起初要求所有的处方需要上网操作时,高年资的医生、名医都集体反对。但是医疗系统的策略和办法是让所有的医院都采取共同的系统,无一例外。
然而在教育系统,教师如果一个月不开机上网,照样上课,即使断了电都不会影响教学活动。因此,从这一意义而言,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反思,如果使用效益很低,我们那么多的投入是否值得?
综上所述,我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了教育在国际化和信息化上存在的不足。但我从不怀疑,上海在这两个方面现在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我们已经提到“2010年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化和信息化。因此,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地来审视这两个问题,去寻找勾画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
如何做好初小衔接教育?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小升初招生公告
嘉祥外国语2011年秋季转学生招生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