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界:成都城乡教育共同体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教育视界:成都城乡教育共同体

2011-11-04 15:11:55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今年8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会议在成都举行,会上发布的《2011年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总报告》显示,成都市城乡中小学多项监测指标旗鼓相当,农村学校部分指标好于城市学校。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等著名教育专家指出,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实行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同时采取城乡互助的方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为全国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正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所说,成都教育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将惠及这座城市的千家万户,惠及这座城市里面所有的孩子。

六个“一体化”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

走进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绿舟校区,宛如置身于“童话世界”: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配备着先进的教学设施,色彩鲜艳的走廊里贴满师生们的书画作品,绿草如茵的校园里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样的办学条件与欧美学校相差无几,而它却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记者近日在成都采访时发现,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农村学校并不比城市学校逊色。

其实,成都市农村教育的基础并不好。由于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多年来成都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七成在农村。教育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集中,将引发“代际”贫困,穷人的后代向上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窄,缩小贫富差距的流动力量将日趋削弱。

为此,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向记者介绍说,所谓城乡教育一体化,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和“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2010年,成都被国务院确立为“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这为成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

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至2007年,该市总投资14.5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410所农村中小学,覆盖全市96%的乡镇。2009年,投入资金9849.5万元,通过重建、新建、改造校舍面积7万平方米,消除村小建制,统一建成农村寄宿制小学或乡镇中心校校区。到2011年底,全市所有的223个农村乡镇(街道)都将建成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并以此带动村级幼儿园发展,实现农村幼教服务网络全覆盖。同时,全市所有街道(乡镇)都将实现至少有1所公益性幼儿园的目标。

城乡均衡不是平均,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为实现“高位均衡”,避免“千校一面”,成都市结合地区实际,打造了一批特色学校和区域发展模式。成都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表示,特色发展的理念,让成都市城乡教育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素质教育新景象,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让老百姓感受到区域内的学校没有好差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县管校用”

让校长教师“动”起来

联合国曾经提出“教育复兴始于教师”,认为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教师。记者采访时发现,成都市推进教育均衡的一大亮点,就是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实行教师“县管校用”,由区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作为成都市最早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区县,武侯区率先将12所城区学校与12所村小捆绑成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了校长、教师在“教育共同体”里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局面。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说,“县管校用”打破了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让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过渡为“职业人”。农村教师到城里学经验,城里教师到农村传理念。2010年,成都县域内交流教师达5200多名。

同时,县(区)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负责做好从教师资格认证、教师岗位公招、教师职业证照的审核、教职工劳动人事档案关系的管理、名优教师的交流、落聘人员的培训到教职工辞职辞退的备案等一条龙服务。温江区教育局局长胡德福说,通过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把教师中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打通了教师流动的体制障碍之后,如何调动名师“下乡”的积极性呢?吕信伟说,市里一方面用制度硬杠杆把教师“逼”到基层,另一方面用优惠政策将教师吸引到农村。“市里将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到农村帮扶的老师在待遇和晋升上给予照顾,比如发放教学补助等。”2010年开始实施的“常青树计划”,由市政府出资,每年面向全国招募名优退休教师,到远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担任学监、导师、把关教师,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

成都市同时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和教师交流制度,给校长们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2007年,市级统筹选派100名城区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2010年起,每年从城区选拔40名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3年,从农村学校选拔40名后备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1年。2010年,全市县域内交流干部占应交流干部总数的比例达到18.1%。

目前,成都市所辖的20个区县,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农村中小学无高级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优秀青年教师的“三无”时代已成为历史。

“名校集团化办学”

融合中实现双赢

朱旭莉是青羊区草堂小学的美术老师,她到农村小学支教一年,教孩子们画画,教孩子们唱歌,教孩子们办艺术节,有时也教英语。她的到来,打破了山村小学的寂静,让孩子们觉得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像朱旭莉这样的支教老师,在成都有很多很多。

2009年初,成都市启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各区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学术机构+学校”等形式,在全市串起多条优质“教育链”,这种探索行政管理机制变革、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举措,已成为优质名校集团发展的有效模式。

目前,成都市已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135个名校集团,促进名校进新区、进园区、进山区,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水平。

石室中学是成都市的名校,与彭州市的白马中学结盟后,一批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就驻扎进白马中学。一批完成任务,再换一批。双方觉得这种“接力棒”式的支教“不解渴”,于是将其纳入石室教育集团,更名为石室白马中学,成了“一家人”。两所中学的教研活动、教学要求、教学检测、学生管理也就统一起来了。石室白马中学把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向彭州市所有学校的老师开放,各校都可以来听课。市区名校还派出业务骨干,到远郊县的“联姻”学校担任领导,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乡村山寨。

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择校热”,受到当地百姓的肯定。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的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受访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达到85.40,在社会事业项目的调查中,城镇受访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最高,总体满意度达到80.85,比2009年提高3.12。

“12346”

领跑中西部教育现代化

均衡发展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战略重点,许多地方都进行着尝试与探索。成都市的做法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四川大学《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成都市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全域视角、政府主导、一元标准、倾斜配置、优质共享”五个方面。特别是在政府主导方面值得肯定。因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然涉及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调整,没有公共权力保证,没有完善的制度保证,改革将寸步难行。只有政府积极主导,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才会缓解,择校热才可能降温。

对此,吕信伟局长感触颇深。他说,在新形势下,成都应当在继续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适应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促进全市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对成都教育未来五年发展进行了高度概括,提炼出了“12346”总体发展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突出“两大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三个着力点”: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建立“四大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机制、吸纳全民的终身教育机制、“家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协调机制、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坚持“六条路径”:坚持走均衡化之路、坚持走优质化之路、坚持走信息化之路、坚持走国际化之路、坚持走法治化之路、坚持走特色化之路。

让校服守住纯净的色彩 让尴尬不再上演

点点滴滴:外地生家长 一切为了孩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