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虐为什么不给家长说?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孩子在学校被虐为什么不给家长说?

2012-11-08 09:28:01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成都奥数网11月8日 教师虐童、甚至伤害学生事件,每隔几天就会爆出一起,近日山西太原迎泽一幼儿园老师扇学生耳光,浙江温岭幼师颜艳红虐童事件更是让所有家长愤怒,而震惊。谴责无德幼师的同时,许多家长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挨打、受欺负之后,不跟家长说?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孩子之间,孩子同样不跟家长说。两种情况,一并思考,多数情况,原因是重合的。

一.孩子为什么不说?

第一.孩子没觉得有多严重。

同样的事实,孩子与成年人的认识不一样,老师打骂一下,打骂几次。同学打骂一下,打骂几次,家长当然会觉得不应该,觉得很严重,因为“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行为反映一个老师,一个班级,一个机构的整体素质,反映师资的质量和机构的管理。但孩子看来,打骂行为是具体的一次,或者几次,即使多次,也是有数的,孩子还不可能从具体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质,不会做归纳总结,得出某个结论。因此,具体的事件孩子会忍,能接受,认为过去即可。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挨打有伤尊严,打回去就平衡了。但孩子不会这么想,不打回去不影响面子。有些情况,如果老师只是实施惩罚行为,但不告知这是“惩罚”,孩子会觉得好玩儿,比如老师把孩子倒放进大垃圾桶,孩子会有新奇感,其他孩子可能还会羡慕。因为老师没说他错了,也没说这是惩罚他。那么,这相当于玩儿。事实上幼儿园的老师多数时候都是表情温和地就把孩子惩罚了,但孩子并不知情。

第二.老师威胁。

“不许告诉家长,不然割掉你小鸡鸡”、“告诉家长就不是好孩子”、“告诉家长就不能来幼儿园了”,类似的威胁,孩子会当真,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不牺牲小鸡鸡,为了当好孩子,为了还能来幼儿园或者学校,选择不告诉家长。毕竟,具体的事件可以接受,过后不记。有些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常常遭受同学殴打,不勘忍受几乎自杀也不告诉家长,更不会告诉老师,首先就来自打人者的威胁,担心遭受更大的报复,选择“保密”。

第三.家长教导孩子听老师话。

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嘱咐孩子听老师话,做个好孩子。孩子当然会记得,因为老师同样会这么强调,天天强调。于是,孩子会把老师当作最高标准,最高典范,只要是老师说的、做的,那一定是正确无比的,包括老师的打骂,和惩罚。既然老师是正确的,既然妈妈爸爸反复嘱咐听老师话,当然就是自己错了,自己错了,当然就不必跟父母说了。

第四.孩子的社交需要。

孩子打人,被人打,是社交的常见行为,没经历过这些的孩子学不会正常的社交。常常会发现孩子喜欢跟大些的孩子玩儿,因为能得到指导,有机会模仿。大的打小的,能让小的知道,孩子之间需要确立秩序,打骂和威胁也是方式之一。孩子跟不同孩子交往,有大有小,受点大的欺负,转而欺负一下小的,都正常,只要不是故意伤害。如此,孩子知道如何跟更强的相处,如何跟弱者相处。否则,可能会一味地欺负弱者。或者,一味地被强者欺负。一个班级,总有弱小者,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负,有些孩子则不然,原因就是社交能力有差异,跟家长的教导,甚至教唆当然有关。

第五.孩子毕竟得独立面对。

孩子当然有后盾,家长就是。但是,孩子毕竟得独立面对自己的事情,面对老师,面对同学。所以,父母说“你不用怕,有我们呢”时,孩子当然相信。但一到幼儿园,一到学校,他就是自己,孩子考虑的当时的具体情境,老师打骂时,同学打骂时,孩子就是自己。此时此刻,没有谁在背后告诉他:“没关系,你打,打不过有我呢”。等有人这么说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得独立面对,迫于当时的情境,忍耐有助于平息矛盾升级,会换得最大的安全,于是,选择忍耐。

第六.孩子是非观念更强,为了尊严。

“你不听话”、“就你淘气”、“你不是好孩子”,老师先定性,然后开始打骂。在孩子看来,因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责任在己才被打骂,所以,这是应得的。孩子的哲学意识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老师说自己错了,那自己一定就不对。那么多同伴就自己不对,这是很丢人的事儿,因为自己的丢人行为让家长也跟着丢面子,所以,不能告诉父母。有些时候孩子们对事件的性质过于轻看而不涉及尊严,有些时候又会把尊严看得特别重大。这是我们成年人不能类似的,所以,也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类似尊严,孩子把许多道德和行为准则都看的比成年人严肃而郑重,比如诚实,诺言。

第七.不愿再提让自己害怕的事儿。

同样的事情,即使同样会对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但效应并不相同。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当时的影响。不像成年人那样,是持续的,很难减弱和消除。因此,孩子确实更容易遗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伤。再次伤害来自于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续。所以,孩子们不愿意提及过去的那件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惧。他人询问不愿意回答,更不愿意自动提及。

当然,许多时候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孩子不告诉家长,比如没家长以为的那么严重,受到威胁,说出来觉得丢人,等等。

二.如何让孩子愿意说?

家长常常告诉孩子有事儿就跟家长说。但是,孩子就是不说。多数时候,家长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比如同一幼儿园的孩子说出来秘密。孩子的伤痕,极端反常的情绪,等等。每逢此时,家长总是奇怪孩子为什么不说,而且,总在一遍遍思考这是“为什么”?

想不通这是“为什么”,说明家长仍然以成年人的心思揣摩和要求孩子。此类事件固然有孩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家长这里。

所以,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跟家长说,措施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的。

第一,客观评价老师。

要告诉孩子,老师不一定都对,让孩子别那么迷信老师。

老师确实不可能都对,这是正常的,也能理解和接受。不可理解和接受的是对老师的完全信任,尤其是对告诉孩子听老师话,要乖。这让孩子认为,老师不会错,做什么都对,包括打骂我。所以,应该客观地评价老师,优点和长处要让孩子知道,缺点和不足同样让孩子知道。当然,不了解,难评价,但可以泛泛地说,

第二,告诉孩子合格老师什么样儿。

可以总体说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打人,不骂人,常微笑,爱夸赞,等等。孩子对合格老师有了一个基本的形象,就会对比,发现自己的老师哪些作法和言语不符合这个形象,就会跟家长说。

第三,恰当解决孩子和老师之间问题,孩子之间的交往问题。

孩子被批评,被打骂,要跟老师直接沟通,了解事件原委,常常不用批评老师,单是这种沟通,就能对老师起到警示作用。孩子之间交往,小磨蹭很多,偶发事件,不要想着打回去获得平衡。家长的不恰当干预会使事件性质改变,并无益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意愿。既发和常发事件,要跟老师沟通事件原委,跟对方家长沟通,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不能以暴制暴,升级冲突。即使严重,也首先寻求法律和制度途径。

第四,留心孩子的异常。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的思维有时候非常灵敏,表达很委婉。所以,家长猜测孩子话语和行为之中隐含的真正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孩子总说不舒服,却说不清楚是哪儿,医院也查不出任何疾病,这就是异常的委婉的信息,家长就不要直接询问了,应该绕个圈子,或者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遇到的真正事情。孩子每天都愿意去,突然有天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学校,又没有恰当的理由,同样是个异常的信息。类似的,都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不能责怪孩子不听话,莫名其妙。

第五,跟孩子建立常规沟通机制。

常常发现,孩子不光不跟家长说到挨打挨骂的事儿,其他的,孩子同样很少说,这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有障碍。责任当然在家长,任何事儿都交流很少,何况这种异常。家长跟孩子多聊天,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无效信息,但重要的信息总是会顺便流露出来。孩子从幼儿园、学校回到家,家长跟孩子随便聊聊当天的事情,哪怕的其他小朋友和同学的事儿,有助于了解孩子处于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涉及孩子自己的事儿,也常常会暴露出来。一句话,跟孩子朋友一样交往,孩子信任家长,有话就愿意说。

第六,注意观察机构。

细节反映本质。家长参加亲子活动,接送孩子,都有跟老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简短的交流,跟其他的家长的聊天,都能看到老师和幼儿园的一些蛛丝马迹,这些细节非常重要,不要觉得无关宏旨,细节能暴露本质。如果你看到一个老师开车上学,见到孩子还鸣笛,完全可以断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第七,不能全指望幼儿园和学校。

择园、择校,以为花钱了,就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了。自己就不用操心太多了。这种家长最容易强调孩子要听老师话,而且,对孩子操心最少,交流最少。不要指望幼儿园或者学校能全面负责,家庭不当的孩子肯定是老师负担最重的孩子,再遇上失德老师,孩子的教育就全面失守了。

第八,恰当处理好第一次。

孩子第一次遇到老师的不正常对待,不管严重与否,一定要恰当处理。这会传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老师有错照样不能无原则姑息。这种时刻孩子不是孤单的,有家长支持。第一次事件家长如果不以为意,或者反怪孩子不听话,把老师教导批评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孩子立刻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双重心理重压。下次遇到同类事件,孩子可能就不愿意跟家长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家长不闻不问,或者顺应老师,或者责怪孩子,对无德老师也是纵容,一些敢于伤害孩子的老师大多是长期被姑息和纵容的结果,家长都不主张权利,胆子自然越来越大。

家长可能不太方便批评老师,可以理解,但必须让孩子知道,家长确实有难处,但得让孩子知道,错在老师,你是无辜的,有人在后面支持着你。孩子能理解。

网曝川一幼稚园甲醛超标 副园长称系被诬陷

课间操style:是谁让"江南style"兴起?

小学生为当班干部拿100元贿赂同学

110名小学生参加模拟报警 仅1人合格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