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2-09-17 09:32:33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青岛市教育局

2012.9

目 录

总则... 8

1.数字校园的定义和特征... 8

1.1数字校园的定义... 8

1.2数字校园的特征... 8

2.数字校园的分类... 9

3.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9

4.数字校园建设的硬件基础... 11

4.1 基础网络建设标准... 11

4.1.1总体要求... 11

4.1.2技术要求... 11

4.2 终端标准... 11

4.2.1总体要求... 11

4.2.2功能要求... 11

4.2.3技术要求... 12

5.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 12

5.1总体要求... 12

5.2功能要求... 13

5.3技术要求... 13

6.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 14

6.1总体要求... 14

6.2功能要求... 14

6.3技术要求... 15

7.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 16

7.1总体要求... 16

7.2功能要求... 16

7.3技术要求... 17

8.管理与应用功能模块组标准... 17

8.1办公管理系统... 17

8.1.1功能要求... 17

8.1.2应用要求... 18

8.2教务管理系统... 18

8.2.1功能要求... 18

8.2.2应用要求... 18

8.3成绩与学分管理系统... 18

8.3.1功能要求... 19

8.3.2应用要求... 19

8.4人事管理系统... 19

8.4.1功能要求... 19

8.4.2应用要求... 20

8.5数字图书馆... 20

8.5.1功能要求... 20

8.5.2应用要求... 20

9.教学与教研功能模块组标准... 21

9.1网上教研备课系统... 21

9.1.1功能要求... 21

9.1.2应用要求... 21

9.2在线学习系统... 22

9.2.1功能要求... 22

9.2.2应用要求... 22

9.3智能评测系统... 23

9.3.1功能要求... 23

9.3.2应用要求... 23

9.4电子书包... 24

9.4.1功能要求... 24

9.4.2应用要求... 24

10.服务与沟通功能模块组标准... 24

10.1校园一卡通系统... 24

10.1.1功能要求... 24

10.1.2应用要求... 25

10.2家校互联系统... 25

10.2.1功能要求... 25

10.2.2应用要求... 26

11特色应用数字校园建设... 26

12均衡适应数字校园建设... 26

附则... 26

总 则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科学规范的进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试点和推进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我市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依据。各学校应结合已有的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基础,正确评估和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能力,参照本标准,按照科学系统、兼容适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规划,逐步推进,在实现管理、资源、环境等的数字化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带动我市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进程。

1.数字校园的定义和特征

1.1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对学校基础设施、教学内容、教育活动、教育信息等的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互联而构建的虚实融合、信息无缝流通、智能适应的均衡化数字生态系统;是通过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实现数字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成长和学习环境。

1.2数字校园的特征

与传统校园相比,数字校园具有如下特征:

1.2.1校园各功能要素与技术融合。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

1.2.2人与技术的融合。校园中每个人包括校长、各级管理者、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有其一一对应的虚拟“人”,每个虚拟“人”由统一的、唯一的身份认证,每个虚拟“人”的功能模块符合它所对应的自然人的工作性质,并由自然人根据需求确定自己的各功能模块。根据学校的性质和自然人分管的工作,不同学校的同类虚拟“人”也会有功能上的区别。数字校园本身是有“生命”的,是随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和变化,不断更新和演化的。

1.2.3信息流通方式与技术融合。数字校园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形成了新型的网状动态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学习空间。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网络汇聚形成集体智慧的节点;校园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和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1.2.4 校园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数字校园下校园文化除了秉承学校传统的文化特质外,还应具备敏锐的信息视角,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于新技术的探究与使用的氛围良好,数字校园下的技术文化使文化更加丰富和全面,使技术更加具有内涵。

2.数字校园的分类

根据我市中小学的特点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能力的不同,将数字校园分成三个层次:

数字校园1:基础应用数字校园(说明:基础平台完善,常规的管理、教学、沟通等实现数字化);

数字校园2:特色应用数字校园(说明:在基础应用数字校园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数字校园,并在某些应用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数字校园3:均衡适应数字校园(说明:在特色应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校的发展,拓展数字校园的应用,实现数字校园与学校发展均衡适应)。

3.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3.1以学校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平台,突出应用的导向作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建设技术上统一、风格和功能多样的数字校园。

要坚持以学校的实际工作为导向的原则,避免出现技术依赖和在规划和建设数字校园时片面求全、求大和求先进的倾向。应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建设数字校园的各项内容,从最迫切的需求开始,逐步扩大应用的范围和水平。同时,也应该突出学校自身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特色,将其反映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之上。

3.2突出数字校园的应用研究,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员工以自己的创造力促进各校数字校园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同时也是数字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在规划和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培训服务,想方设法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工具提供便利条件,使教师们有兴趣、有条件和有想法地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充分利用数字校园的建设成果来实现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应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真正为学校教学服务。

3.3强调通过数字校园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和技术应用的自律性。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数字校园的建设一方面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了一扇信息之窗,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国际化和开放化的观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另一方面,如何安全、健康和绿色地使用各种新技术,增强学生技术应用的自律性和加强信息伦理和道德教育,同样也都是数字校园建设中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了解使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规范和方法,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工具,成为他们数字化生存的摇篮。

3.4注意与相关信息化计划和建设工程之间的衔接性和互通性,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国家、省和我市组织和实施了诸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包括“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班班通”工程等。各学校也根据自身需要或自主开发或投资购买了一些应用软件,这些项目和已有软件实际上都可以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或资源支持。因此,在规划和建设数字校园时应充分考虑与相关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衔接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数字校园建设的硬件基础

4.1 基础网络建设标准

4.1.1总体要求

基础网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带动发展,而不能相互制约。

4.1.2技术要求

4.1.2.1以青教通字[2011]025号文为硬件和网络建设标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满足学校发展和数字校园建设需要。

4.1.2.2支持实现无线智能射频管理、负载均衡、能实现web Portal认证、可以支持IPv6组网。

4.1.2.3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网络传输方式,方便师生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4.2 终端标准

终端指的是网络与最终用户接触用以实现交互的各种电子设备。数字校园中常见的终端有台式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4.2.1总体要求

4.2.1.1学校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数字终端给师生选用,能满足师生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办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

4.2.1.2数字校园的终端必须能够播放、展示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4.2.1.3数字校园的终端必须要具备实现网络接入的接口,支持师生通过网络方便快捷获取各种教学服务与资源,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4.2.2功能要求

4.2.2.1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类数字终端必须具备操作系统,同时支持人机交互、数据运算、多媒体处理和输出、网络连接、软件安装和卸载等功能。

4.2.2.2各类数字终端必须能够支持并提供文字处理、影音播放、因特网信息浏览、表格处理、幻灯制作等应用软件。

4.2.2.3学校能够提供如摄像机、摄影机等支持动态图像和视频、音频输入的数字终端设备。

4.2.2.4各种专用的教育数字终端设备可以集成多款传感器,包括温度、光照、距离、磁场、加速度、红外、位置服务等,并支持如蓝牙、Wi-Fi等主流的短距离通讯技术。

4.2.3技术要求

4.2.3.1各类数字终端安装个性化统一桌面,CPU、内存、硬盘容量等要满足教学需求的主流配置,普通计算机的显示器应不小于17英寸,平板电脑的显示器应不小于7英寸。

4.2.3.2各类数字终端需支持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入。

4.2.3.3各类数字终端的操作应较为简单、稳定性强,可以实现校园网或因特网的有效接入。

4.2.3.4各类数字终端与校园网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访问与阅读各种常用格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2.3.5数字终端可以具有音频输入与输出接口。

4.2.3.6各类移动终端电源可以连续使用3小时以上。

4.2.3.7各类数字终端设备的位置、角度安放合理,满足教学和安全要求。

4.2.3.8各类数字终端应提供使用手册、使用问答集、厂家授权书原件、生产厂家售后服务承诺书原件等。

5.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

5.1总体要求

基础信息数据库是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和应用的基本数据库,为各级各类应用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和视图,基础信息数据库应及时、全面、准确。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和基础平台的建立以及平台的应用推广相辅相成,是螺旋式发展和完善的。

基础信息数据库至少应包含学生信息数据库、教职工信息数据库、家长信息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字段名称及其代码描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学生信息数据库存储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电子档案,实现在册学生数据的统一存储,向其他业务系统开放接口,能有效防止各系统之间因学生名单或者信息不统一造成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教职工信息数据库存储教育系统内教职员工的基本信息和电子档案,通过数据共享,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方便、实用、灵活的查询功能,为管理决策部门及职能部门提供人员基本信息和决策依据的基础数据。

家长信息数据库存储在校学生家长的基本信息和电子档案,为家校互联等功能模块和其它功能提供基本数据。

5.2功能要求

5.2.1基础信息数据库应确保准确、规范,及时采集更新。

5.2.2基础信息数据库应向应用层面提供数据接口,为门户管理、文件服务、信息沟通等提供数据服务。

5.2.3基础信息数据库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易于整合已有功能模块的基础数据信息。

5.3技术要求

5.3.1基础信息数据库要满足BCNF范式要求,数据存储和共享机制科学,各实体、对象之间的关系统一、规范。

5.3.2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遵循相关信息化标准:包括《国家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规范》、《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等标准。

5.3.3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应包含适应学校特色数字校园应用的其它基础数据。

5.3.4基础信息数据库维护简单、易于扩充、升级、更新和整合。

5.3.5通过数据库集群、高性能缓存和负载均衡等技术,满足用户的访问需求。

5.3.6基础信息数据库能采用科学的机制对非关系型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存储,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

6.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

6.1总体要求

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是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数据基础,以基础数据的完全整合、有效应用为目标,以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软件系统,有效实现教育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真正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教学互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等各类应用的融合。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完全整合各类应用系统,包括学校已有的应用系统,实现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与科学共享。

6.2功能要求

6.2.1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对所有服务提供开放式支撑管控,主要体现在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服务管理、服务分析统计和运营管控等四部分。

6.2.2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支持不同层级的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之间的用户与服务管理。

6.2.3应用功能模块需要能够随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或变化。应用功能模块能够依据平台提供的服务规范方便地插接在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上,在基础平台的支持管控下,实现各类服务管理、服务分析统计和运营。

6.2.4应用功能模块可以由多方提供、更新和优化,以持续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

6.2.5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应包含一个学校门户网站,统一名称和LOGO。在网站上提供登录入口,用户登录后可以直接进入个人桌面系统,进入集成后的各种应用系统进行业务操作。

6.2.6提供多元化的通讯协作功能,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等不同的协作方式,同时还提供多样化的提醒方式,包括声音提醒、邮件提醒、短信提醒等多种提醒方式,保证用户事务处理的即时性。

6.2.7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界面、操作简单实用,注重用户体验,用户可定制桌面,自由组合功能组,个性化设置。

6.2.8每项业务功能提供清晰的导航和在线帮助,用户交互流程清晰,易于自行学习使用。

6.3技术要求

6.3.1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用户有至少应包含系统管理员、业务管理员、教师、学生、家长、教工、一般用户等用户角色,不同的用户角色有不同的桌面系统,要求用户实名注册,并与传统校园角色体系一一对应。

6.3.2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全面,系统功能涵括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学校的日常工作需要。

6.3.3支持分布式、集中式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交互。

6.3.4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数据库,单点登录,统一认证。

6.3.5统一的服务接口管理,支持现有系统通过标准接口无缝接入基础平台,实现数据中心与各应用系统的登录、基础数据共享、状态监控等功能,将分散的业务处理活动及信息进行有机的融合,彻底消除应用孤岛。

6.3.6保证系统的高稳定性、高可用性,减少单点故障。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具有统一的用户系统,能够实现统一认证。每类应用应该提供标准规范及标准接口,包括数据接口及界面接口;增加新应用时只需按规范接入。扩充新类型的应用时,可以方便的增加新标准规范及标准接口,实现迅速接入,并平滑完整的融入平台。

6.3.7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防止外部攻击及恶意损害系统等行为,防止数据丢失及误操作的可能。

6.3.8平台各种角色用户权限配置简单,权限可分功能级权限及数据级权限;不同角色的界面中只呈现相关权限;无关功能不可视;每个角色仅可以执行有权限功能。

6.3.9系统的敏感数据须保证其机密性,除具有相关权限者之外,其他人员不能通过本系统或其他方式查看相关数据。部分关键操作数据需有备份,敏感备份数据以密文方式保存。提供方便的数据备份及恢复方式。提供有效的安全扫描、入侵检测、监控手段;提供有效的安全审计功能。

6.3.10支持“电信级”运营,运营业务包括家校互联、资源超市、数字图书超市等业务,并支持各类网上支付功能。

7.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

教学资源库是指包括各种多媒体素材、课件、课程、网络数据库等在内的教研、教学网络环境中传播的一切资源有机集合。

7.1总体要求

针对各学科建设结构科学合理、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满足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化网络学习、教学评价的需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能够有效管理生成性资源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在数字校园环境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在教研教学的过程中产生,而不依赖单纯资源购买和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在网络动态使用和传播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7.2功能要求

7.2.1建立资源类型丰富、管理功能完善的教学资源库。整合与各学科相配套的教学课件及其它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师生的多媒体教与学。

7.2.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工具以及网络学习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7.2.3教学资源丰富完善,能够供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活动,有效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

7.2.4为教师提供期刊资料、优质教学资源、视频课例,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7.2.5教学资源库支持系统能够有效促进和管理用户在线学习、备课、研讨等活动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并自动对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分类。

7.3技术要求

7.3.1教学资源要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能覆盖各学科的所有课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7.3.2资源管理系统具备完善的资源管理功能,包括:资源的上传、下载、检索、用户登录、资源备份与恢复、系统间的元数据交换等等。

7.3.3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7.3.4教学资源库能够对用户进行角色划分,实现个性化的用户资源库,同一资源可以随着用户的授权和点击率等因素,在个人资源、群组资源和公共优质资源等中实现资源角色的转换。

7.3.5教学资源库支持各种常用格式的教学资源,对于各种类型的资源应合理组织管理,科学存储,便于查询和使用。

7.3.6教学资源库应具备安全机制,对用户上传数据进行安全审核,并对数据进行合理备份。

8.管理与应用功能模块组标准

8.1办公管理系统

8.1.1功能要求

8.1.1.1办公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至少应包括:权限管理、设置个性化桌面、收发通知、收发留言、收藏夹、备忘录、日程、公告、会议、考勤、物品、车辆等。

8.1.1.2办公管理系统应提供一个虚拟化的桌面办公中心,使用户可以随时进行未读消息、通知的查看,编辑和发送消息通知、短信等,建立方便、快速的沟通渠道。

8.1.1.3虚拟化的桌面办公中心支持设置个性化桌面,将常用业务模块直接置于办公中心里,方便平时操作。并可根据模块的个人需求调整各个模块的排列位置。

8.1.1.4办公管理系统具有管理个人收藏夹、备忘录、日程等功能。管理学校的公告、会议、考勤及物品、车辆等信息。日常规工作办公都可在办公中心完成。

8.1.1.5办公管理系统应能够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公文流转系统实现无缝连接。

8.1.2应用要求

8.1.2.1学校的日常办公要有数字化管理流程。常规的公文报批、公文流转、公文处理,应在数字化环境中实现,并将纸质公文打印存档。

8.1.2.2虚拟化的办公中心应成为每个教职工办公的主要场所,所有的日常管理,应在办公中心的支持下进行。

8.1.2.3通过虚拟化的办公中心,结合移动终端平台,实现无纸化、无障碍的异地办公。

8.2教务管理系统

8.2.1功能要求

8.2.1.1教务管理系统应包含至少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排课系统、考务管理、综合查询、打印管理等功能模块。

8.2.1.2教务管理系统应能将传统的教务管理流程数字化。

8.2.1.3教务管理系统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充,可与上级部门无缝衔接。有多种形式的数据导入、导出和多样化的报表生成功能。

8.2.2应用要求

8.2.2.1教务管理系统应实现教务管理的智能化,为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规范提供有力支持。

8.2.2.2学校的所有教务管理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处负责人应熟练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并不断扩展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领域。

8.2.2.3教务管理系统应为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决策的重要的执行场地和反馈渠道。

8.3成绩与学分管理系统

8.3.1功能要求

8.3.1.1成绩与学分管理系统应能够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请假旷课、考试成绩等基本的数据,能根据综合情况和学分认定标准实现学生认定。

8.3.1.2成绩与学分管理系统应至少包含以下模块:学生信息、学科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学分管理、报表输出等。

8.3.1.3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模块应能够记录学生的某个时间间隔后的某些知识、技能、情感的变化情况,记录的数据要以具体的事件或实例为主。

8.3.1.4成绩与学分管理系统应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用户可以方便的查询每一次考试的质量分析,并可以得到自己在班级、级部、学校的综合情况信息。

8.3.2应用要求

8.3.2.1成绩和学分管理系统要结合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常态化的使用,可以学生记录提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级部主任等按权限审核通过的方式录入。

8.3.2.2成绩和学分管理系统要真实、准确、及时更新,成为学生成长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8.3.2.3成绩和学分管理系统在学生毕业、自主招生推荐、保送生推荐、直升加分、直升生推荐、指标生推荐等均以成绩和学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为准。

8.4人事管理系统

8.4.1功能要求

8.4.1.1人事管理系统中对于教师的描述除符合基础信息数据库中教师描述外还应包含专家骨干、外语能力、社会兼职、异动管理、论文发表、科研课题、著作出版、年度考核、任教年级、进修学习、获奖信息等。

8.4.1.2人事管理系统应提供设置查找功能,能够自定义查找符合某几项条件的某一时间段内的教师。

8.4.1.3人事管理系统应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实现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等管理。

8.4.1.4人事管理系统应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事管理要求相一致。

8.4.2应用要求

8.4.2.1人事管理系统应为实现“择优扶重、奖勤罚懒、鼓励竞争、促进流动”的人事良性体系提供准确和方便的数据支持。

8.4.2.2学校的办公室应成为人事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者,办公室主任负责指定专人维护和更新人事管理系统,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和鉴定。

8.4.2.3学校的各项评优、职称评定、工资级别评定等应以人事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准。

8.4.2.4学校要根据人事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分析本校教职工的人才分布体系,为学校合理的清退不合格人员、引进人才等提供科学依据。

8.5数字图书馆

8.5.1功能要求

8.5.1.1数字图书馆是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是传统纸质图书馆在呈现方式、阅读方式、借阅方式等的数字化,它既不能取代教学资源库,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

8.5.1.2数字图书馆馆藏的资源应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文摘、电子杂志、音像资料、动画、影视剧、科普讲座、词条及新闻动态等。

8.5.1.3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辅助教育教学、保存数字信息、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共享。

8.5.1.4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能方便快捷的实现图书借阅、图书阅读、图书归还等常规图书馆的借阅流程。

8.5.1.5数字图书馆应和教学资源库一样为每位用户生成虚拟个人图书馆,为群组用户生成虚拟图书社区。

8.5.1.6用户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检索数字资源,可以方便的管理、增加、审核、删除资源,并可以进行多渠道的资源整合,生成新资源。

8.5.2应用要求

8.5.2.1数字图书馆的是学生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在选修课或校本课程中设置阅读课,阅读课支持传统阅读与在线阅读,学生可以在机房或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在阅读导师的在线指导下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阅读。

8.5.2.2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使用应由学校图书馆馆长负责,并指派专人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8.5.2.3数字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来源方式主要有传统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购买数字图书产品和本校收藏、开发,应特别注意本校收藏、开发图书资源的利用。

9.教学与教研功能模块组标准

9.1网上教研备课系统

9.1.1功能要求

9.1.1.1网上教研备课系统以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为数据支撑,实现教学研究、备课、学术交流等的数字化。

9.1.1.2网上教研备课系统能实现对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管理,有效管理教科研课题的项目成员、项目经费、项目设备等的过程性管理和结果展示。

9.1.1.3网上教研备课系统能够将常规教研活动数字化管理,实现远程异地、异校的大集备、大教研。

9.1.1.4网上教研备课系统能够支持远程同步多人在线课程点评,并自动记录不同用户的点评结果,作为录像课资源的衍生资源存储。

9.1.1.5网上教研备课系统应能根据学校整体对学案、教案、教学反思等的要求,实现学案、教案的撰写、修改、审核、使用、反思等流程的常态数字化管理。

9.1.2应用要求

9.1.2.1学校应将网上教研备课系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教研质量的重要方式,促进教研、备课的科学化管理。

9.1.2.2各学科集备组应充分利用网上教研备课系统,实现网络化备课和交流,明晰工作流程,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备课效率。

9.1.2.3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定期组织网上教研活动,促进优势互补,增加学术交流。

9.1.2.4网上教研、科研课题、集备等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资源库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是学校发展成长的重要学术档案,学校要深入挖掘数据,创新数据资源使用,为学校的再发展成长提供依据。

9.1.2.5学校可以通过建设视频录播与远程教研支持中心等方式,实现远程、异地教学研究。

9.2在线学习系统

9.2.1功能要求

9.2.1.1在线学习系统应既包含目前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也应包含探索科技前沿、陶冶人文情操、增强艺术修养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9.2.1.2在线学习系统应包含在线学习、在线查询、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讨论、在线智能分析等功能模块,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

9.2.1.3在线学习系统应支持三种在线交互方式:师生即时交互、师生虚拟交互、师生社区交互。

9.2.1.4在线学习系统应能自动记录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应能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过程记录和在线测试结果,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处方”,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9.2.1.5 在线学习系统应方便家长对于学生在线学习的监督,为家长提供一定权限,查看学生的学习内容、评测情况等。

9.2.2应用要求

9.2.2.1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应用自己的虚拟学习资源库,并引导学生以网络资源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9.2.2.2在线学习系统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资源的开发、再造和呈现者、思维过程的再现者、情感体验的共鸣者。

9.2.2.3在线学习系统支持下的教与学,教学时空不再局限于教室,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可以通过任何可联网终端学习,并随时得到名师的帮助。

9.2.2.4在线学习系统以教学资源库为数据支撑,以各学科智能分析工具为辅助,能够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个在线学习教室,每个教室内是学生根据自己需求和兴趣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

9.2.2.5学校应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系统存储的学生学习过程内容和学科兴趣选择,为学生升学、选择专业、就业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9.3智能评测系统

9.3.1功能要求

9.3.1.1智能评测系统应能实现对学生的各学科在线测试和在线作业进行自动评测。

9.3.1.2智能评测系统应既能评测客观题,也应能评测主观题,主观题的评测应实现智能系统自动阅卷与教师人工在线阅卷相结合的方式。

9.3.1.3智能评测系统应能对一次测试做整体的数据分析,也应能对某个学生生成测试或作业分析报告,并给出指导。

9.3.1.4智能评测系统应和现行的扫描阅卷系统无缝兼容,实现对学校各种测试的智能化阅卷与分析。

9.3.1.5智能评测系统应支持多元智能评测机制,能够根据学校需求,对德育、体育、美育、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进行评测。

9.3.2应用要求

9.3.2.1学校应将重要的阶段性测试和需要反馈的作业经由智能评测系统进行测试,主观题评阅原则上大型考试按考试阅卷要求阅卷,平时作业由任课老师在线评阅。

9.3.2.2在线评测系统应分项目按权限使用、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登陆后分别可以查看不同视图的考试结果和分析。

9.3.2.3在线评测系统是在线学习系统重要的支架之一,学校阶段性测验的在线评测的设置权在教务处,任课老师有权设置单元测试和作业测试。

9.3.2.4在线评测系统是教师检验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性成长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评估各班级发展状况和任课老师工作的重要数据依据,学校应充分重视、合理引导,科学使用。

9.4电子书包

9.4.1功能要求

9.4.1.1电子书包是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网络学习资源、以信息终端为载体,涵盖导学、课堂教学、辅导、测试和作业5大环节的系统平台。

9.4.1.2电子书包不是传统书包单纯的数字化替代,电子书包的使用应更着眼与传统书包在对教学意图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的“增值”部分。

9.4.1.3电子书包应包含一定的资源,但不是单纯资源的积累。

9.4.1.4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应是在教学资源库和智能评测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个性化的即时的评测和互动。

9.4.2应用要求

9.4.2.1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不同科目试点电子书包的使用,根据需求,以是否有效实现教学意图、提高学习效率为依据,创新电子书包的使用。

9.4.2.2电子书包的应用是传统书包和文本阅读的重要补充,它不能替代传统的纸质阅读,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师生面对面的学习,它是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和学生自主研究的学的重要技术工具支持。

9.4.2.3电子书包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创新,鼓励多种形式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如借用式移动教学支持中心等模式。

10.服务与沟通功能模块组标准

10.1校园一卡通系统

10.1.1功能要求

10.1.1.1校园一卡通系统应建立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是各管理与教学功能系统的应用门户入口之一,学校实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形式。

10.1.1.2校园一卡通系统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传统校园各种管理结算的数字化,如:身份认证、宿舍门禁、金融结算、车辆门禁、水控管理、小额扣费、会议签到、手机充值、网费充值等。

10.1.1.3校园一卡通系统卡片卡片容量应在满足教职工总数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预留,以满足临时结算用户使用。

10.1.1.4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卡片的容量和片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扩容的需要,使校园卡能够适应将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多场合、多功能的应用,承载更多、更大的数据信息,以充分发挥其功效。

10.1.1.5校园一卡通系统应采用相关的安全技术,确保存储信息安全、有效。

10.1.2应用要求

10.1.2.1学校要建立起与校园一卡通系统相适应的财务制度,聘任专门负责校园一卡通财务的生活会计,确保财务安全。

10.1.2.2学校要有专人负责一卡通卡片的发放、充值、挂失、注销等业务。

10.1.2.3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一卡通系统使用的领域。

10.1.2.4一卡通系统中存储的学生货币结算数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学校信息中心要人专人负责维护和数据分析,从中发展规律,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10.2家校互联系统

10.2.1功能要求

10.2.1.1家校互联系统是联结学校和家长的纽带,是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多方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是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技术支撑。

10.2.1.2家校互联系统应能实现平安点到、亲情电话、备忘提醒、查看通知、查看评语、调查问卷等家校沟通需要。

10.2.1.3家校互联系统应支持各种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用户可在任何一个可联网的终端上进入系统。

10.2.1.4家校互联系统应在基础数据库和个功能系统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各种数据查询。

10.2.1.5家校互联系统应支持即时通讯系统,通过手机短信或在线即时通讯软件等形式,实现用户交流。

10.2.2应用要求

10.2.2.1家校互联系统要为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提供不同的用户视图,按权限进行交流和查询相关内容。

10.2.2.2学校要创新家校互联系统的使用,比如举行网上家长会或网上家访等。

10.2.2.3学校应通过合理、合法、合适的方式解决家校互联系统产生的通讯费用,不给学生、教师和家长增加负担。

11.特色应用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既要将教育中共性的部分数字化,以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更要将学校发展过程中多年沉淀下来的个性化的优质资源、优势学科、典型精细化管理等流程数字化,形成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数字校园特色应用,如:校本选课系统、评教系统、招生系统、就业管理系统、能源监管系统、出国留学管理系统等等。

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深入分析本校实际,从最体现学校特色、最体现效率优先、最体现需求引领,最体现应用引导的功能模块出发,建设在统一数据库、统一用户接口、统一管理平台基础上之上的,基本功能完备、特色应用鲜明的数字校园。

12.均衡适应数字校园建设

均衡适应数字校园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它是在学校实现了基本的各项管理、教学的数字化,并且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着学校的发展需要,产生了新的数字化管理需求后,学校能够及时将新的需求设计、开发形成新的数字校园功能模块,使得数字校园在功能上不断完善,数字校园和学校发展均衡适应。

附则

本标准由青岛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