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教材修编工作自今年7月份全面启动,范围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所有教材。其参照系是教育部不久前下发的新课程标准。但教育部在7月份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会议”上表示,语文、历史、德育等另行安排。而多位文科出版社负责人告诉媒体,文科教材恐将回归统编。据报道,对于这一条消息,教育部以不方便回答为由拒绝了媒体采访要求。而如果消息属实,教材从多元化编写格局回归统编,则不是教材编写的进步而是倒退。
事实上,此前推进的教材多元化编写,从多元化和开放角度来说,还很不够,教材编写本质上还是行政部门主导,整个编写过程还比较封闭。一般来说,是由有关教材编写负责部门,组织或委托专家编写,专家按照自己的想法编好后,提交给管理部门审查,审查通过的教材即交付出版,而这些教材,按规定,行政部门所管辖区域的中小学都应该选用。
如此这般,教材的竞争本不充分,同时,对于教材的编写质量,也多有争议.因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使用教材的教师、学生以及与学校教育关系密切的家长们,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有在教材出来之后,才发现教材编成这样,但此时教材已经编定了。
一些地方编写的教材,尤其是文科教材,近年来就陷入这样的争议。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教材争议,就有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的文章、入选金庸的文章,以及一些编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一些经典原著进行改头换面,等等。对此,有一种呼声是,对各个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要加强行政监管。这种建议恰恰违背教材编写的规律。
诚然,目前教材编写存在诸多质量问题,但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行政监管不够,而是仍然采取行政主导模式,造成多元化不够、开放度不够。只有持续推进教材编写的开放、多元,才能让教材编写重视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质量也可在竞争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