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偏才”、“怪才”的标准是什么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评定“偏才”、“怪才”的标准是什么

2011-05-06 15:39:37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前不久,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

有一线教师表示,不主张用“偏才”、“怪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也许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罗家伦女儿罗久芳的回忆录里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分数极低。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作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

蒋方舟,知名少年作家。2008年,清华大学降60分将她录取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作家蒋方舟”经常还以名人身份参加快乐男声、电影首映式等各类社会活动。

但蒋方舟坚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大学生活“没什么不同”。“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有我这么个人。知道的,顶多点名时喊一句‘那个湖北籍的美少女作家来了没有’,戏谑一下。”对这种状况,蒋方舟比较满意。

每年的高考季,各路媒体都会报道一批偏才。从2001年的韩寒、蒋昕捷到孙见坤、王云飞,一路“明星制造”。而通过高考、作品出版、作文大赛而骤得大名的偏才,更是不胜枚举。

但发生在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个个案,值得深思。一位曾被视为“女韩寒”的女生,早在高二时,其作品就获得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浙江师范大学降150分破格录取进人文学院,学校对她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她进校后表现平平,文学才华也没有显现出来。2006年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的县教育局。

而另一些不起眼的学生,反倒“冒”了出来。就在同一个学院,一名正常招录的女学生,在校期间出版了3部小说,毕业后成了一名网络作家。有专家认为,这两名女生的遭遇,也折射出一个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的重要话题。一方面,“偏才”的选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些在高中阶段表现出来的特长或潜能,有可能因各种因素,在大学甚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显现,一些“偏才”甚至会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另一方面,在自主招生改革的道路上,又要允许这样的“偶发案例”存在。在杜绝招生腐败的前提下,这也是教育改革难以避免的一项探索成本。

有评论认为,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