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懒了?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大学里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懒了?

2010-08-06 15:38:29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今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的学生。到新单位报到已经快一个月了,还在见习期。和所有职场新人一样,我也有很多困惑,但让我困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每天收拾办公桌、给绿色植物浇水、整理文件、取报纸这些事情。我打心眼儿里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但我工作团队中的“头儿”已经很严肃地跟我说过两次:“收拾收拾你的桌子,这种不好的习惯不要带到工作中来。”

在工作之前,我对于加班、处理人际关系等传说中的“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一些事”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就是从来没有想过,大学期间我们一伙人引以为荣并标榜为“有新时代范儿”的“简单生活”在工作中是如此不受待见,而我们以前最不屑的“干净整洁”竟然在职场生存要素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在大学里的“逍遥”和“简单生活”,不过是“邋遢”的代名词,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了个华丽的借口。与小时候所接受的“以懒惰为耻”的教育完全相反,对于这种“逍遥”,我们很多人在心底里还是有一些“引以为荣”的。

上了大学后变懒了——尽管我们都不喜欢“懒惰”这个词儿,但这是我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赖不掉的一个事实。每学期学校会组织两到三次宿舍卫生大检查,大家总是“衣柜鞋柜抽屉一把抓”,所有乱七八糟不能被宿舍管理员容忍的东西都被塞进各种能上锁的空间里,肉眼看去,宿舍变得整整齐齐,宿舍某同学因为手脚利落总是最后做“扫尾工作”,还曾被宿舍成员集体盛赞“塞东西达人”;如果早上有课,宿舍的忙乱程度绝对超过现在的小学生偶尔起晚了一次一家人手忙脚乱送孩子上学的场面,手机闹钟一催再催,在一堆抱怨声中,大伙很不情愿地起来,“抓起毛巾洗把脸,到食堂抓两个包子,一溜烟跑教室,上课间歇啃一口”,而对于那些每天早起上课从不迟到的“好学生”,虽对其也有钦佩之情,但还是会说,“他们这种生活多没意思,多浪费大学的大好时光”。

“惰性发酵”曾经是我们宿舍很流行的一个词。凡是有不愿意干的事情,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冠上这个时尚的名头,一来这是一块想“休养生息”时很好的“盾牌”,二来显得很“有范儿”很与众不同。

比如,开水房虽然就在楼下,但是谁都不愿意去打开水,宁可扛一箱矿泉水放宿舍,口渴就喝矿泉水,洗漱都用冷水,还美其名曰追求“卫生、健康、方便”;去食堂吃饭常常不愿意带饭盒洗饭盒,而宁愿花钱买一次性餐具;大学四年,“宅就一个字”,正餐时间不想去食堂,拨电话叫个外卖,虽然外卖的价格是学校食堂的好多倍;学校代理也是在这个时候流行起来的,一方面代理的各种商品确实比校外的价格更便宜,但更多的人恐怕还是贪图方便,因为一般的代理都会送货到宿舍门口。

回想起来,对我自己来说,这种“惰性发酵”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是从一所寄宿制高中进入大学的。我所在的高中实行的是全封闭式的管理,对于学习和生活有着各种近乎苛刻的规章制度,有很多甚至在今天看来很不可理解。比如说每天都要检查宿舍和教室的卫生,而其要求几乎和我大学军训时军营里的要求有一拼。我至今还记得对于各种物品摆放要求的顺口溜——比如“牙膏牙刷一边倒,毛巾尾巴成一线”。学校也要求各个班级每周都要参加义务劳动,组织教室和宿舍的大扫除、校内的义务拔草等活动。

即便是周末回家,班主任也会常常强调,不管学习多忙,自己的事情也要自己动手,尤其是脏衣服臭袜子,周末带回家交给父母是很可耻的事情。

可为什么,中学里认为“可耻”的事情,在大学里,反而变成了“光荣的谈资”?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懒了?工作以后,当“干净整洁”被要求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时,我几次都想到了这个问题。

回想起来,大学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除了戏谑的神情,我们心底大多还有一种“沾沾自喜”吧:“懒惰”多少也显示出一点“娇贵”,“别人都那么做,我不那么做就成了土包子了?”

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条集体防线,当大家都认为懒点儿无妨时,一个人是迈不过这道坎的。

我曾经也和身边的朋友讨论过,她认为这不单纯是“懒惰”的问题,懒惰只是表象,很多时候,责任、爱心、自觉这些都是能够超越“惰性”并且潜移默化、影响和被影响的。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虽然“85后”“90后”常常在各种场合被人诟病,但我们并非真的缺乏爱心、真诚和奉献的心,只是在大学“指点江山”的豪情中,在追求“伟大的爱”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爱和责任,而这种爱在集体的“漠视”中显得更加渺小。

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尝试着每天去打开水,和室友们共享了几次开水后,大家一度开始轮流每天打热水,并将其作为一种乐趣和宿舍共同的话题。这种同学之间的关爱确实是可以被带动起来的,但是最根本的,是缺乏一种氛围。

记得去年曾经看到一条有关学校劳动教育的新闻,四川师范大学将该校狮子山校区的700余亩公共区域划分为9块义务劳动区,该校每个学院都分到了自己的义务劳动区,所有大一、大二学生都要轮流参加大扫除。

当时我们整个宿舍“卧谈”这件事的时候,大家都对四川师大校方的做法嗤之以鼻。“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扫地的。公共区域卫生本来就有环卫工人打扫,为什么还非要学生来打扫?”对于该校一名学生的反驳,大家大声叫好。现在想来,却开始能够理解学校的做法了。

“勤劳”和“懒惰”是一对相对的词,但两者的内涵都比字面意思深刻得多。美化校园环境多加几个保洁员就很容易能做到,但是尊重人、尊重劳动、尊重自我的品格以及关爱、责任、沟通这些劳动中孕育的思想,却并不是在观望保洁员打扫卫生甚至对其嗤之以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起来的。相比小学时常常挂在嘴上的“劳动最光荣”的教育,很多大学反而缺失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些看起来“又红又专”的道理,只有工作后才会慢慢体会到。

现在想来,“劳动”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干活”,虽然可能放弃一些休息时间,可能需要付出一些汗水,但是结果总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来自为他人服务后得到他人肯定和自己肯定的快乐,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快乐。也许,卫生大检查时候,和宿舍管理员玩“躲猫猫”时,有一种“一致对外”的“战斗”的快乐,但如果那时我们能一起“热火朝天”地收拾屋子,那也同样是一种快乐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