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惩罚”更温情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另类“惩罚”更温情

2010-08-10 10:54:55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另类“惩罚”更温情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赏识教育被推广地如火如荼,在众家长中刮起一股旋风,但伴随而生的,另一观点惩罚教育也愈来愈充斥着人们的耳朵,在对儿童应该实施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的口水大战愈演愈烈之时,我不禁在想,两者真的是水火不容吗?如果要保留惩罚,难道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既能达到惩罚的目的,又能让儿童感到如被赏识般的温情吗?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析,以对教育者有一丝启迪。我也辩证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观点,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赐教。

二、概念的界定

何谓惩罚?心理学中对惩罚的定义是: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及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叫惩罚物)或撤消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美国学者威廉迪尔教授则明确把惩罚定义为:根据一种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施加的某种抑制性的刺激。即:惩罚是通过一定的外在的强制性力量对行为主体活动动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抑制,阻碍行为主体进行特定(明确说是“不良、有害”)行为。

综上所述,教育惩罚可以定义为: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虽为不愉快事件,但有没有一种更温情的方式让儿童愉悦地接受呢?下面我们来谈谈惩罚的机智运用。

三、惩罚的机智运用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绿色惩罚的概念,所谓绿色的惩罚就是在惩罚中注入人性关怀,让学生顺畅的接受并对教师满怀感激的惩罚教育。它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罚是为了矫治而不是为了打击,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1]。下面的几则案例则能很好地说明惩罚的教育艺术。

(一)承担后果的方式使惩罚更温情

存在主义者博尔诺夫在其《教育人类学》中提出非连续性的教育主张。他认为,人生在世总会有遭遇,人有时会处于危机之中。因此,在教育中应当正视遭遇和危机,使教育起到告诫和唤醒的作用。当学生有错误、缺点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教育时机,使学生受到合理的教育惩罚。合理的教育惩罚能使学生醒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使其生命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得以唤醒,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要让学生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生活中既有甜蜜和成功,也有痛苦和挫折。谁的言行不检点,就要让惩罚去告诫他,让他去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从中吸取教训。

案例:一位特级教师班级的门锁眼总被人塞进东西。这位老师在细致调查后,确认是邻班两个被他批评的男生所为。一天放学后,这两个男生又往他们教室门锁里塞火柴梗,这位特级教师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两个学生慌张起来,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可这位特级教师装作没事的样子,说:“请你们帮忙把锁眼里的东西掏出来。”这位老师说:“这是谁干的,他这轻轻一塞,却害得你们掏了半天。”说完,他还谢谢两位男生。

这位老师巧妙地运用惩罚的手段,孩子自己承担做坏事的后果,既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又运用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内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当一个调皮的孩子打碎了一块玻璃不妨和家长达成一个协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赔偿这块玻璃,而不是让孩子的父母代为赔偿,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惩罚,无疑比罚站、蹲马步等方式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过失。

(二)提建议的方式使惩罚更温情

有的时候,惩罚的目的不仅是使儿童改正不好行为,改正不良习惯,也是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关雷是一个脾气急躁的小男孩,有一次,不知什么事情又惹他生气了,他紧握着拳头,咆哮着离开了餐桌,不知道该怎么平息自己的愤怒。正在父母也不知如何时,关雷一个举动吓坏了父母,只见他举起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猛地往地上砸去,看着花瓶被摔碎在地上,妈妈简直怒不可遏,对他大叫。他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摔上。

为了教育关雷的乱扔东西的坏毛病,他妈妈把关雷揪出了房间,边数落边命令关雷面壁思过三个小时,可是关雷瞪着一双几乎要喷火的眼睛,死死盯着母亲,并无一点悔改之意,她的母亲感到了无可奈何。

思考一下,这位母亲的惩罚为什么失败了?为什么既没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孩子更加愤怒,甚至对母亲产生恨意。如果换作一种方式,是不是会更好呢?下面的这种方式就是爸爸后来采取的一种方式,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

关雷的爸爸把关雷拉到了沙发旁,坐了下来,开始了交谈。他爸爸问他,当他特别生气地时候,是什么感受。关雷告诉爸爸,他想打人或者摔东西,大声怒吼。爸爸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下次我生气地时候,也把他心爱的的玩具摔碎,可不可以呢?关雷不好意思地笑了,从他的表情中可以读出:“这样恐怕不好……”(请注意其实这里就运用了假性惩罚,使孩子深刻地体会到坏习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然后,爸爸问他(手里拿着纸和笔):“我们能不能一起找出撒气办法?”关雷给出了下面的建议:

爸爸给我挂出个沙袋;

把收音机音量开到最大;

用枕头砸自己的脑袋;

摔门;

使劲在地板上跳;

不停地开灯关灯;

撕纸;

出去绕着房子跑三圈。

爸爸什么也没说,只管把它们写下来。有意思的是,等念完以后,他知道有的肯定不允许做,嘿嘿地笑,自己就把那几个建议划掉了。

最后,他们一起完善出了三个:

给爸爸修沙袋和挂沙袋的时间;

只能在白天围着房子跑;

提到撕纸的时候,爸爸说:“有一个问题要注意。”

他说:“哦,我知道了,撕完了收起来。”

这时候,父子俩已经亲密地坐在一起了,平静地讨论。爸爸最后对他说:“我只想加上一条,保证在你每次生气地时候都能管用。”

“那就是把它说出来。”他马上回答。

最后,父子俩在愉悦中结束了谈话。

大家看,哪种方式效果更好呢?不言而喻,第二种方式不仅改掉了关雷的不好行为也使他找到了最佳的解决问题途径,让人感觉更温情,可以说是一石双鸟。所以,在实施惩罚教育的时候,我们有时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议,比直接的说教或严厉的惩罚更加有效而充满人情味。

(三)预防的方式使惩罚更温情

磨蹭是小学生写作业的一个普遍现状,老师、父母唠叨许多遍也不管用,怎么办呢?就可以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惩罚教育法,事先可以和孩子商量出几个建议,比如:学习20分钟休息10分钟;做两道习题休息5分钟等,然后再和孩子商量出如果能按计划完成将有怎样的奖励,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将接受怎样的惩罚。可以说这种方式,孩子不仅能平和地接受,一般还能愉悦的完成。也就是说当实施惩罚的管教者是一个温情的、有同情心的人时,儿童对惩罚的反应会比较积极,因为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他们会从温和的管教者那里得到肯定和赞扬。当一个惩罚者总是以严厉、冷漠的表情出现时,惩罚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四)和赏识结合的方式使惩罚更温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非洲有一个土著部落,当族中一个人犯了错误时,这个人就要站到村子中央。族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按长幼次序站好,把犯错误的人围在中央。惩罚不是辱骂与拷打,而是每个人都来说一说这个人的优点或长处,而且所说内容不准重复别人。表扬犯错误的人,帮助他坚定“自己还是一个好人、为社会接受的人”的认识,从而更加深自己对错误的认识,更有利于其悔改。

这个故事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我们教育孩子过程当中,不也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惩罚方式吗?在惩罚孩子时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点,帮助他不断自我反思,从而自觉迁移,品性和学识逐步得到提高,可以说这种惩罚更是充满了人情味,也最容易触动心灵。因为,惩罚不当或者过度不仅起不到惩罚的作用,反而会使被罚者内心充满恐惧、仇恨、自卑等等一些不良因素,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在大家准备对儿童使用惩罚手段时,何不换一种更温情、更有效的方式呢?

谁说惩罚就只是严厉的批评,冷漠的打击?谁说惩罚是摧残了无数稚嫩的心灵的暴风骤雨?上面的几则案例不也很好地说明惩罚也可以更温情吗?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份爱心,只要我们多用一点智慧,就能让惩罚的狂风暴雨化成滋润儿童心灵的和风细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