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上了初中,家长在教育引导孩子时得稍微多用些心思,因为初中阶段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仅就那些学习较好,能够顺利考入好大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按时睡觉起床的作息习惯,不挑食、均衡摄取营养的饮食习惯,自己整理书桌书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先做作业再玩耍的习惯,坚持运动的习惯,喜爱读书的习惯等;上初中以后,他们往往都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懂得要实现理想就得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高中阶段则是一个飞跃时期,虽然功课繁重、竞争压力大,但由于他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补短,最后大多能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世人眼中的好大学。
但对相当多的孩子来说,他们成长的逻辑不完全是这样。首先,小学毕业对他们就是人生的第一次打击,由于小升初的择校考试,过去的好伙伴分开了,原因除了学习成绩不同还有家庭背景的区别,认识到这些社会真相对幼小的心灵不能不说是有些残酷。其次,有些孩子就是懂事晚,或者由于家长的溺爱,他们在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初中后学习的功课增多、难度加大、时间延长(一般都会增加早晚自习),课外活动也要求学生要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挑战叫这部分孩子一时有些吃不消,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孩子初中三年都没适应过来。最后,如果说小学六年显得有些漫长的话,初中三年则是稍纵即逝,很快就面临中考的压力,孩子们会发现老师唠叨中考比家长还厉害,仿佛那是人生的一道难关、一把利剑,时时刻刻威胁着大家本来就不平静的心灵——没办法,在当今的中国,老师与学生一样都是生存在应试教育压力的阴影中的。
初中阶段的孩子,如果有问题的话,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其他的个性化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强烈,父母与之交流非常困难;有的孩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甚至与校园外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厮混在一起;有的孩子开始早恋;有的孩子热衷于游戏、娱乐、消费;等等。
所以,初中阶段的家教,要求家长必须给力,再不给力,孩子就有可能真的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家长心中憧憬的孩子的美好未来也会落空。
但是,怎样给力,要求家长要有正确的思路、有效的方法和相当的耐心。
建议家长们首先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他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有的孩子小学时期行为习惯养成不够,家长就要正式告诉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具备这些良好习惯,同时改变自己过去溺爱孩子的做法,凡是应当由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给予积极的评价,甚至给予隆重的奖励——当然这种奖励主要是精神性的,捎带一种孩子非常喜欢的东西更好。有的孩子小学时期的学习没有解决好,上初中后自然有些跟不上,家长不要只盯着初中课本让孩子补课,而是要前溯到小学阶段,看看孩子在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思维方式上没有过关,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重修弥补。因为孩子毕竟长大了一些,又能联系初中新学的知识,小学阶段一个学年的重点、难点,也许现在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就可掌握。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自信心自然会增强。
家长还要注意让初中阶段的孩子养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无论是运动类、文艺类、科学类,还是实践活动类,都鼓励孩子积极投身其中,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享受自己投入一项事业的快乐。同时,还要注意打开孩子的视野和心胸,陶冶孩子的意志和品质,比如可以通过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等来开阔眼界,通过一起登山、徒步远游等激发孩子的意志力。有了这些高雅、正面的爱好和阳光、积极的心态,孩子自然会觉得沉湎于游戏、娱乐、早恋等没多大意思。
当然,家长们还要克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其实在中国社会,从古至今,读书人的地位都不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自身的特长不在理解书本知识上,他很难成为一个读书很好的学生,初中阶段对他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是脆弱的自尊心受到考验的时期。如果你就是这样的孩子的家长,请更加珍视你的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在这些方面积极发展,有所作为,尽量不跟孩子谈考试、谈分数。回想我自己的初中同学,有几个学习不好的同学后来都没上大学,但发展也不错,至少生活得充实平安,那是因为他们更加坚强乐观,更加善于抓住机会,也更加乐于助人,这些特点在他们的初中时期就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