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帆要去只比自己大几天的表哥家做客。可以和表哥睡在一个床上,整晚讲可怕的鬼故事,这事想想就让帆帆兴奋不已。
热情的姨妈和表哥在机场接到帆帆后就直奔超市购物。姨妈跟帆帆说了:需要什么自己拿。哇,太爽了!帆帆从没有这样自由过,他像疯了一样见什么拿什么,玩的、吃的、用的,什么都要。表哥很不理解,问他:“你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当然,当然。”帆帆想都不想地回答。
出了超市,姨妈将帆帆带到一家肯德基店给帆帆接风。姨妈说:“想吃什么自己要。不过能吃多少要多少,谁没有吃完就打包回家做谁的晚餐。不允许浪费!”姨妈的话帆帆好像没有听见,看见汉堡、鸡翅、薯条、可乐、奶昔……帆帆样样都想要。表哥提醒他:“这么多食物你能吃完吗?”“没问题,没问题。”帆帆想都不想地回答。帆帆要了一大堆食物吃啊吃啊,尽情地吃,后来实在吃不动了,桌上还剩下近一半的食物。表哥却吃得很干净,他帮助帆帆将剩下的食物打好包带回了家。
晚上姨妈在家里做好了晚餐,一家人开心地吃饭。姨妈拿出帆帆剩下的食物说:“这是你的晚餐。”“不,我不吃这个,我要吃你做的糖醋鱼。”帆帆大声抗议。“你把自己剩下的食物吃完了,才可以吃糖醋鱼。”姨妈平静的语气让帆帆有些胆怯。“姨妈,能不能不吃这些?不好吃。”“确实没有中午的时候好吃,但是还能够吃。记住了不可以浪费食物!”姨妈态度很温和,立场却很坚定。帆帆很无奈,硬着头皮吃中午剩下的食物,此时他非常后悔,自己在肯德基怎么要了这么多东西。
许多幼小的孩子也都像帆帆一样,看见喜欢的东西恨不得全都抱回家;看见爱吃的食物恨不得全都吃进肚子里。他们喜欢了就想要,就想立刻得到,就想无限多的得到,但是他们拼命要回的许多东西常常被他们随意的丢弃在一旁,或者是桌子上还堆着许多食物时肚子已经吃得胀鼓鼓了。造成这种浪费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是按照内心的渴求来满足自己,而不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满足自己,而内心的需求与实际的需要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这类表现的核心问题是年幼的孩子对充斥于内心的欲望几乎没有控制力。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尤其是全球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不论是家境贫寒还是家庭富裕,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不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孩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但是现实中许多孩子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知行”分离的现象——即懂得不应浪费的道理,但在行为上仍然不断制造浪费。许多家长为此困惑不已。
针对此类现象家长单纯的说教往往收效不大,更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明白道理,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理。故事当中的这位姨妈做得很好。她通过让帆帆承担自身行为的后果来促使帆帆产生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动力,即提升自控力,从而达到改变帆帆随意要东西的不良习惯。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孩子自控力的方法,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好办法。家长朋友们不妨大胆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它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常常会令家长们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