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刊登了“孟母堂”悄然重开的消息。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同日关注了“在家上学”的现象。开学时节,有一些孩子却回归到家庭、“私塾”接受全新的教育。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而这些家庭选择的理由就是——“孩子在传统学习中不够快乐。”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享受快乐,这个理念来自70后的家长们,这是一个相当的进步。这些家长自己接受了八九十年代的教育,而且往往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不过他们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完全重复自己的“成功之路”,因为其中的一些学习环节呆板僵化、无聊低效。家长对于这样的基础教育有多厌恶,可以从他们愿意付出的代价来做一个诠释:比如,一些家长愿意牺牲自己的职业亲自进行教育,经济上承受损失;比如,这些明理的家长宁愿牺牲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成长的环境,也要把孩子“捞出来”……
牺牲巨大,获得好处无非就是——孩子可以享受寓教于乐。
义务教育阶段的分流,体现了日益增长的民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需求和目前教育体系下所能提供的教育产品的矛盾。在“以学生为本”的实践上,目前的教育体系无法提供让一些家长放心的那种体贴化教育服务。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教育制度及体系是在工业化时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更多体现为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侧重于知识传承,在教育模式上,带有强烈的标准化生产色彩,其弊端是缺乏适度的包容性和变通力。“现代私塾”和“在家上学”的兴起,正是应对这些弊端而来的。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我们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不妨增加一些选择性、丰富性,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