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遭到拒绝时
我正在写稿,突然手机铃声大作,是思思妈打来的。她说:“你快来吧,周周在这里哭,伤心得不得了。”我问:“是怎么回事呀?你们能解决的话,我就没有必要去了。”思思妈说:“我们解决不了,你快点来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周周、乐乐和思思在卧室玩,过了一会儿,周周出来了,乐乐和思思在屋里将门反锁。周周去敲门,乐乐和思思在里面唱:“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周周说:“我是小兔子妈妈呀,快开门吧。”乐乐和思思还是不开门。周周到客厅看了一会儿电视,乐乐和思思还是不开门。周周外婆说:“周周回家了啊。”乐乐打开门,一看周周没回家,又把门关上了。这个过程中,周周就有些不高兴了,但是还没有哭。后来,乐乐在屋里抱思思,不小心把思思摔到地上,思思哭起来了。乐乐打开门,拿了三盒旺仔牛奶出来,一盒给思思,一盒给自己,说另一盒要收起来留着明天自己吃。乐乐奶奶叫她拿一盒给周周,乐乐不肯。周周去拉乐乐的手说:“乐乐,我和你是不是好朋友呀?”乐乐甩开了周周的手,周周就开始哭了。乐乐奶奶说:“乐乐你不给牛奶周周喝,阿姨下次不会让你到周周家去了。”乐乐听奶奶这么说,不高兴地打奶奶,仍然不肯给周周牛奶。周周外婆说:“周周,外婆带了钱,去给你买一盒旺仔牛奶好不好?”周周哭着说:“不好,外面的牛奶不好喝。”周周执意要乐乐的牛奶。
思思妈说完这些后,把电话给了周周。电话里传来周周的哭声,她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要……旺仔牛奶。”说完这一句,周周哽咽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我说:“你等着妈妈,妈妈就过来。”放下电话,我换衣服出门。我给周周的社交规则是: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拿,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周周懂得这一点,在外面从来不乱拿或乱要别人的东西。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她都会先询问,如果别人不同意,她会坦然接受拒绝。可这一次为什么在乐乐不愿意的情况下,她仍坚持要乐乐的牛奶呢?我分析,周周拒绝到外面买牛奶,说“外面的牛奶不好喝”,这表明她在意的是乐乐的友情。一直以来,她把乐乐当成最好的朋友,在她的心目中,乐乐的位置非常重要,与其说周周是一定要拿到乐乐的牛奶,不如说是一定要得到乐乐的友谊。在她看来,乐乐和思思躲在卧室里不开门,把她关在外面就是在孤立她。而乐乐给思思牛奶但不给她,这意味着乐乐更喜欢思思,不像以前那么喜欢她了。这让她有种被人拒绝的挫败感,在感情上一下子难以接受。
孩子的人生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拒绝,包括来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的拒绝,以及友情和爱情的拒绝。幼年时体验一下来自于好朋友的拒绝,遭遇一次好朋友的孤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首先还是应该积极想办法赢得友谊,如果努力后还是不能赢得,也要坦然面对。
出门的时候,我带了两本故事书,我知道周周和乐乐都喜欢看故事书。来到乐乐家,一上楼梯,大大小小一群人都在楼梯口等着。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周周挂着泪水,满脸委屈;乐乐手里握着一盒牛奶,毫无表情。我什么都没问,只是笑着和三个小朋友打招呼,然后举起手中的绘本说:“我带了很好看的故事书哦!”周周接过故事书,乐乐看见了,两眼放光,伸手欲拿。周周本能地把书藏到身后面。我故意大声说:“故事书是周周的,乐乐也想看,怎么办呀?”乐乐迟疑着,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周周主动把两本故事书递给乐乐。乐乐接过故事书,把手里的牛奶递给周周。周周接过牛奶,破涕为笑,蹦了起来,委屈和伤心瞬间烟消云散。乐乐也开心起来,对周周说:“我来帮你插吸管吧。”周周开心极了,拿着牛奶又笑又跳。
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恶意。比如这件事情,乐乐和思思绝对不是有意来孤立周周。我们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揣测孩子,那样除了加深孩子之间的矛盾之外毫无益处。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成人带上情绪,孩子会更加容易受伤害。宽广的胸怀使孩子能与人友好相处,斤斤计较会让孩子失去朋友。成人要宽容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学会宽容。家长要创造机会,鼓励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坦然接受拒绝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家长要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孩子建立这一品质。
经历了牛奶风波后,周周渐渐能接受来自于乐乐的拒绝了。乐乐不借玩具或故事书给她,她坦然地接受,不哭也不闹;乐乐有时跟思思黏在一起,关系很亲密,周周也不嫉妒不伤心。有一次,乐乐和另一位孩子打得火热,周周也凑过去,拿故事书给她们看。她们不看,还跑得远远的,故意把周周落在后面。周周也没怎样,自己一个人坐下看书。
后来,周周仍然把乐乐当做最好的朋友。不过,她似乎懂得了,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她,包括她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