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关键要适合孩子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小升初择校关键要适合孩子

2010-08-13 14:49:38     标签:小升初升学指导

针对一些家长一味为子女选择“名校”的观念,几位教育专家和校长就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为孩子选择学校,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才是硬道理。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吴生生:北京市特级教师、广渠门中学校长

陈国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分校校长

适合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陈国才:择校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它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及人们对子女未来发展的高期望值等因素的产物。

既然择校不可避免,那么社会就有责任让这种选择更公平、更理性。公平有三个基本要件:标准统一、规则一致、机会均等。目前,政府针对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很 多措施,也开始引导家长学会理性地选择学校,正确认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所有学校 公平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应呼吁社会公众客观认识不同学校间的文化、风格、办学质量的差异,引导家长合理选择学校。

小升初,一直是北京家长最为关注的阶段,也引发出无数择校话题。我发现,当前的家长们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孩子只有一个,我一定要尽全力去给他创造最好 的教育环境,陪孩子上补习班,找关系花钱上最好的学校……我对孩子尽了责任,今后他发展得如何就是他的事情了。”

家长的这种心态,是一种扭曲了的责任感,也正因为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存在,使求学需求变得更加不理性。一些家长对孩子认识产生了偏差,对孩子的特点视而不见,脱离实际去思考问题。

家长应该多从孩子的实际情况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目前小升初采取免试就近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一些很优秀的孩子被派位到了一所普通学校,但这并不意味就是一 个不好的结果。学习的好坏除了老师引导外,自己也非常关键。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在普通学校同样也能学得很好。有关研究发现,懂得合理规划,学习主 动、思考问题深入的孩子,往往才是学得最好的学生。

家长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孩子在普通学校学得好,能得到更多关注,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些又会转换成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相反,如果家长一味纠结于“去了差学校就学不好”的想法中,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破罐子破摔,变得平庸化了。

即便是在普通学校,孩子通过努力同样也有进入优质教育的机会。每年中考,北京市示范高中都会拿出一定的招生计划向普通初中校分配,优秀的孩子是不会被埋没 的。同样的,经过这样的一种磨砺之后,比起那些一直在顺境中成长的同龄人,这样的孩子会显得更成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更强。

吴生生:我要对家长说,不要盲目择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办学角度讲,教育是有规律的,要因材施教。教师也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情况来实施教育的。教育也要适应生命的成长规律,什么时候给什么教育。我有一个观 点,教育应该是农业式操作,就像种麦子,“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提前种了不长浆,靠后种了不长粒。到什么节气做什么农活,拔苗助长肯定是不 行的。

什么是适合的教育?一个是所教的内容要适合,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愿望。有的家长找到我,要求给孩子换班。我问为什么,家长说,教师课讲得太浅。 我跟家长说,不是课讲得很难很难的,学生都听不懂才是好教育,适合孩子才行,孩子喜欢是第一位的。我们学校提出,学校教育得让学生满意、快乐。让学生喜欢 来学校上学,学校有自己喜欢的老师、自己喜欢的同学和自己喜欢参加的活动。学生有学习的愿望,,而不是整天“烦着呢,别理我!”孩子不高兴干的事,能干好 吗?几十年后,您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低要做到什么?我想健康是第一的,健康之上再做什么,就是幸福、快乐。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烦恼呀。教育工作把这个当 成追求的目标,尊重人,发展人,让孩子健康成长,就真正“以学生为本”了。

政府的公共服务力度在加大

王尚志:近年来,北京市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实施了若干建设工程。比如开展5年来的初中建设工程就取得了明显成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管理和不同学段的均衡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力度大。我看了许多郊区的学校,硬件条件已经不比城市里的条件差,在楼房、操场、实验室上,有的已经超过了城市,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已经很突出。城里很多规模不大的普通学校,各种教育设施也很齐全,学校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是学校软件水平变化大。主要表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符合以人为本,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具有现代水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培训和交流,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北京市还通过多种举措打破原有的不均衡,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比如海淀区学校之间建合作体、50中分校的学生导师制等。

吴生生:现在北京城区的办学条件已经基本达标,基本消灭了薄弱校。不仅实现了学校硬件达标,所有学校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考核达标,才能上岗授课。还有一 批年轻教师,特别是校长,都是有知识有学历有水平。可以说,一般学校都已经差别不大,社区教育条件基本达到了一致。不少学校已经不是过去家长记忆里的旧学 校了,学校的面貌和各种软硬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学校里,孩子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发展,希望家长不要太迷信某某学校。

重视孩子的幸福指数

陈国才: 其实,孩子的学习也有幸福指数。孩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与这个学校合适。有时候,家长花了很大的代价,耗费财力、精力,托关系走后门把孩子送到一所他们认为的好学校,但孩子不一定就能在这里学得很好,得到快乐。

不同的学校文化差异比较大,有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有的学校主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校氛围宽松。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学校的管 理是否适合孩子的性格。此外,上学的时间成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选择一个离家近的学校,不仅能增加孩子休息、社会实践、娱乐的时间,也能增加家长 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

现在中学基本采取大班授课,一个班人数至少在40人左右,如果是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入到一个整体学习能力强的班级,他得到的学习信息势必是最少的,学习效果也将是最差的。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都将严重受挫,对今后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之前,首先要对孩子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个性等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在学校并不仅仅学习,也是塑造他们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过程,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未来人生。

吴生生:不要企图一送了之。家长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所谓的“名校”,勉强挤进去,不见得 能够适应。每年都有学生在择校后长时间不能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故意违反纪律,离家出走,结交不良朋友,长时间上网,借此宣泄自己的不满,这样反而把孩子 毁了。

什么是一个孩子的成功?特别是现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历对孩子的一生并不起决定的作用,能够留给孩子受用一生的是习惯。 习惯形成在家庭,反映在学校。学生能否成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有的家长过分迷信好学校,以为送进了好学校学生自然就会成功,是不切实际的。

王尚志:要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现在家长给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很可能因为您的疏忽,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影响孩子的发展。 “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管”的理念是错误的。

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应该统一

王尚志:谈到择校问题,家长还要了解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从上个世纪至今,人们都在探讨未来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品质。有一种“学习四大支柱”的提法,就 是要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要让孩子成为“健康”的人,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出现在心理上。而 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应该具备的。

还有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问高中毕业生、大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最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几乎首选的都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关注合作能力。我建议 家长要关注到这一点。因此,希望家长们要从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教育上现在做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我相信,这几年评价机制还会有更大的变化。

在家长关心的精英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发现学生潜能的机制。如已经启动的翱翔计划,就是要让一些具有发展潜能的孩子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吴生生:家长要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出现盲目择校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立。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家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都会说,什么学都别上了,身体要紧。健康有了保证后,第二步追求的才是快乐、幸福,兴趣,喜欢什么。

家庭应该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应统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老师和校长都知道以人为本。家庭却仍然单纯盯着成绩,这是不对的。

我们学校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关心学生生命成长,学生的健康安全要排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其次要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关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不管在那所学校,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