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奥数网讯:奥数学了没用,将来也用不到,其实不然,奥数学习一方面能锻炼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培养孩子动脑能力,开发智力,关键就是看如何去学习奥数,如何引导学习。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据此,我们针对小学生常出现的困惑和误区给出对策。
名师开方:家长应引起重视,对症下药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家长的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然后再针对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进行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
2.分析孩子错误的原因,针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强化训练
孩子计算发生错误,不要简单地归结为粗心,要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如果是基础知识不够熟练,如口诀不熟练,那么先要求孩子把口诀背熟了,如果是在计算乘法时孩子总是把末尾的0忘了拖下来,那么要告诉他为什么0一定要拖下来,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地练习。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要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
4.错误积累整理
家长可以将孩子计算中的错误 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让孩子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练习。
[计算篇]
小学生常见七大计算误区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计算错误困扰着一些学生,家长们习惯于把计算错误归咎为“粗心马虎”所致,其实不然,孩子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手眼不协调,抄错数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较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236× 103抄成236×1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
2.计算技巧不熟练
小学数学计算中无论是加减还是乘除的计算,都牵涉到进位和对位,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有的学生却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3.强信息干扰
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于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125× 8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8÷125×8式题,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 125×8÷125×8=1000÷1000=1,“凑整”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4.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时候,他们又将小数点对齐,这又是受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而产生了负迁移的作用。
5.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口诀不熟练,相似的口诀混淆,如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等等。
6.算理不理解
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
7.非智力因素
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不认真打草稿等等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