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来自网络的消息最快,经验也最多,不少家长“趴”在网络上找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家长也容易受到各类招生信息先入为主的影响。由于今年招生格局的不确定性,招生政策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因此择校要做好招生信息的过滤与筛选,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了解小升初信息。密切注意报纸电视里的消息,一般从每年3月开始,报纸上就会陆续公布有关小升初的政策和日程安排,今年公办初中要迟一些。家长在看学校办学质量介绍时,是看升学人数还是看升学比例?其实很多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接近30班,有的是集团化办学,把所有分校的优等生人数算在一起进行宣传。看上去人数挺多,如果还原到各自分校,可能一所学校升入四星级高中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家长择校时仅看学校升入高中的人数并不靠谱,应该算算升入热点高中人数的具体比例如何。
2、从细节了解学校办学实情。家长可以从细节反观学校管理的落实,从升学出口看学校办学成效,听校内在校生感受把握办学的真实水准。另外注意学校招生咨询教师说的情况与在校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感受两个方面进行验证。
3、熟人信息参考性的选择。很多家长非常容易接受来自熟人提供的升学信息,而其实有时候这些信息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因为熟人说的择校一般来源于自己孩子的择校经历或听其他熟悉人士的交谈。而其他熟悉人士的说法有时会夹杂着主观性的色彩和情绪,这类信息更要选择性地听,最好通过不同的人的信息进行相互佐证。每个孩子的个性也是各不一样的。因此熟人提供的信息不要轻易地做否定和肯定的判断,建议慎重处理。
4、老师提供的信息也要有选择性的听。老师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孩子学校的老师,另一类是招生学校的老师。比如一位家长就曾烦恼过:孩子在5年级时,其各科老师就曾专门找家长,分析说该孩子应该有能力冲南外,可家长觉得老师希望大部分孩子都冲南外,有意在抬举孩子。其实,平时多与各科老师交流,应该可以知道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看法。因为一些学校老师为了学校的名声好听,动员很多学生报考名校,有些家长也受了错误信息的引导,一味强迫孩子进行名校冲刺,到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公办VS民校很头疼——“拔高”进民办校极易掉队
虽然很多家长热衷名校,但名校不是小升初的唯一选项。由于名校数量少,不过那里却集中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客观上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如果是特别优秀的孩子,去冲刺名校无可厚非,在名校师资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也会有很好的发展。不过这种“实力派选手”毕竟只是少数。对进入名校的孩子来说面临的都将是重新洗牌,能再次迈入精英团队的毕竟是少数,这就会让大部分孩子出现心理落差。然而小孩的调节能力有限,如果长期跟不上班级整体的教学节奏与进度,孩子产生的失落感无法排解,会对学习和身心健康都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查字典孩子找对位置,放平心态找对了学校也能有发展,可能对孩子还更有利。
到底选择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也一直都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好的学校未必是最适合的。如果你的孩子平时成绩不是很突出,自学能力不是很强,那么有可能不适应一流的学校或者一流的班级。因为这些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基础好,学习和理解能力突出,教学进度就比一般学校和班级快得多,教的内容也多得多,有些孩子跟不上,日积月累成绩就会变得很差,其实还不如当初选择与自己自身能力差距不大的普通学校。一些民办校里有不少摇号生,也是因为家长一味慕民办学校的名,而不顾自己的学习实际,摇号进了民办校却因跟不上大多数同学的进度而掉队。家长如果忽略了学生在智力、反应水平上的客观差异,一味将孩子“拔高”,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招生政策上就有差别,比如民办学校大部分招生计划都是要电脑摇号的,所以家长在选择上民办之前,最好可以为孩子联系一所确定的学校。民办学校的收费相对较高,不同民办学校的学费也差别较大,每学期最高的达八千以上,少的也要三四千。另外,如果施教区里有一所资质不错的公办学校,家长不要为了一味上名校而舍近求远。学校距离家太远,对孩子学习生活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对于寄宿学校,家长也要慎重选择。由于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初中阶段没有特殊的困难建议最好不要住校。一些家长有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想多花点钱省事,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内,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后,三年后就会变成一个优秀的小孩。其实对一个孩子影响力最大的始终是家长,不管是进名校还是普通学校,家长对孩子的督促作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些生活和学习习惯不自觉的学生,家长甩手了,平时家长是解放了、轻松了,但是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则会有不利的影响。
考察学校不能只看名气——在学校蹲一个星期可看“校风”
学校的考察一般可以从学校办学质量、管理举措、学生社团活动、学科特色课程设置、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家长可从学校对学习暂时落后学生的帮扶措施,看一个学校是否贯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同时学校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学生的指导是否到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还是有特别指定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
学校的特色一般通过课程来把握,学校特色的识别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识别。一些初中学校的特色尽管明显,如果与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不相融合,家长学会适当地放弃也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关于校风,很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在社会大环境下,再好的学校也有学生早恋或学习跟不上的。其实一个学校的校风应当关注与学校的整体校风如何,不能只关注个别而忽视整体。家长判断一个学校校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到你想择的学校门口每当中午下午放学就站在那里“看”“听”,一个星期后,你就知道这个学校校风大概怎么样了。另外,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出学校办学思想是否端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学校招生咨询时,反复强调学校如何抓得紧,比如中午利用学生吃饭时进行作业订正以及学科辅导,其实既不科学,效果也不一定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可能效益不高。
从某种角度看,考察一所学校应当注意细节的考量,从学校的传达室的管理、厕所的清洁以及校园的环节,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是否严谨、规范到位。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小班化学校和特色学校。小班化学校的主要特点是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学校提出“关注每一个”的办学理念,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的机会更多些。而作为一些以学科特色为主体特色学校则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有家长把学艺当做升学砝码,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这也是很不理性的。
自荐材料别太花哨——突出成绩和证书就行
小升初推荐的材料制作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投递材料前要准确“定位”,自己是选择什么层次的学校,其次,就是制作简历。包括各种证书奖状,如果简历内容过多,可以制作一个分类目录,上面清楚列明了自己所获的重要奖项和优势,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可以方便老师更快了解自己。简历的附件中除了常规的《成长的足迹》、各类获奖证书外,可以附上了自己以前发表的作文,以展示自己成长的过程。第三,就是报名与投递简历。投送简历时,要确定几所自己已经考察和心仪的学校,带上复印件去学校招生咨询处,登记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并把材料留给学校,同时要了解自己孩子是否能够达到学校的优录条件。
家长们为孩子准备的简历应坚持重点突出、证书分类清晰。简历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孩子的成长大事记,四、五、六年级《的成长足迹》的内容,着重表达孩子的优点所在。第二部分是整个简历的重点,包括学校奖励、各类学科竞赛、琴棋书画水平和体育活动等等,还有由五花八门的单位组织的竞赛获奖奖状。
要记住,择校的标准不是以简历的精美程度来决定是否录用,“豪华简历”没有必要,既花费多也费时费力。有的学生还请老师写了推荐信,还有家长附上自己对学校的期待。无论怎样的简历,关键是突出孩子的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