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教育部即将印发义务教育分规划,将明确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和治理“占坑班”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教育部王定华副司长称:“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 (据《京华时报》报道)一时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忽悠”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真是一种忽悠吗?
如果把人生比着长跑,显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种忽悠。但若人生只是短跑或由短跑决定,或者说人生是在规定日期内分若干阶段进行的拉力赛,那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不是一种忽悠。
中国家长养孩子,未必是都要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但家长希望儿女将来能过上好生活却在情理之中。好生活基于有份好工作。好工作怎么来?有份好工作需要有个好学历或者好文凭,而好大学的文凭才是好文凭。进好大学必须先进好高中,进好高中又必须先进好初中,因为进了好初中或好高中,进好高中或好大学的几率和把握就大了许多。怎么进好初中呢?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阶段实行的是就近入学的原则。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小孩能进一个好初中,自然会想方设法使户口落在属于好初中所招生的学区内。这样一来,好初中学区内的户口乃至可购买用于居住的房屋就都成了紧俏货。所谓好初中,又都是升学率高的初中。好初中要保持好初中的形象和名声,就必须保持高升学率。而维持高升学率不仅要有一支能抓升学率的教师队伍,更要有能保持高升学率第一资源即好生源。不在学区的学生想进好初中便有择校的需要,而好初中为保持或提高升学率也有多收学区外好生源的需要,于是初中阶段的择校由共同的需要变为现实。凭什么择校呢?当然不只是钱的事,重要的是家长要能证明自己的孩子是优质生源。现在许多地方不仅取消了小升初考试,而学业评价不是以分数而是以等级制表示,初中很难从优、良等等级中看出小学毕业生的学习水平或潜能。于是,奥数、英语竞赛等便成为认定是否为优质生源的重要依据。有所好就有所投,有些小学为提高所谓教育质量的需要,便鼓励学生参加奥数和英语竞赛,或者干脆就在校内直接开设奥数和英语竞赛的辅导课程。这样,这些小学便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小学。好小学又成为家长全力争取学位的对象,择校便前移到小学。上述这一逆向推进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好生活——好工作——好文凭——好大学——好高中——好初中——好小学。再反过来看,好小学便成为家长们激烈竞争的起点。
如果把好小学的学位比作起跑线,谁占得了一个好学位,当然就站到了起跑线上或站到了有利的起跑位子上。同理,谁占得了一个好初中或好高中的学位,谁就站到了后续的起跑线或有利的起跑位子上。上大学也如此,好大学离好工作的距离更近,谁先抢占了好大学的学位,谁就赢得了这最重要的起跑线。显然,中考和高考竞争最为激烈,其原因就是谁也不能输在好高中或好大学的起跑线上。
中国家长有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如:识字要早、三岁看老、开始学习年龄越小越好、一步输步步输等。因此,小学便成为第一起跑线。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抢占了第一起跑线,就有利于抢占初中这第二起跑线。同样,占住了前面的起跑线就会在之后的高中、大学这第三和第四起跑线上处于有利位置,就会跑到更快,就会离好工作、好生活的终点线越近。由此可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真不是忽悠。
由于谁也不愿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每一赛程的起跑线的位置就那么多,因此在各起跑线上或各学段好学校学位上的竞争就异常激烈,谁也不敢掉以轻心,谁都想在起跑线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这种竞争不断提早,现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已演变成抢占好幼儿园学位以及参加各种幼儿智力、特长培训或开发活动了。
看来,若“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文凭——好工作——好生活”的观念或实现途径不变,仅仅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忽悠是远远不行的。其实,实现好工作、好生活并不只有短跑、长跑这类需要争取有站在起跑线上资格的竞争。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力资源使用部门不仅仅是用“一把尺子”作标准,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尺子”,也许家长的竞争就不会在仅有的一条起跑线上那么白热化。不仅如此,家长自己还要树立也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好生活观、好工作观,如“能自食其力和健康幸福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和能自食其力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等。只有这样,当教育、职业和社会能为家长、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工作和生活,家长也认同这种教育和生活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忽悠劲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