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快乐 家长是“帮凶”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孩子不快乐 家长是“帮凶”

2011-11-15 13:54:07     标签:小升初经验

1

人民日报报道: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勾画出一个这样的小学生形象:

平时每天上课6—7小时,放学后到校外补习语数外,然后回家花3个小时做作业,基本不锻炼和娱乐,也没有时间和父母一起交流,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即使在节假日,也没有多少娱乐时间。

都说现在的学生负担重,忙于上课、忙于作业、忙于各种课外辅导班,他们还有自己的时间吗?为了了解孩子课余的生活状态,本报社会版与人民网教育频道共同推出“孩子一天有多辛苦?”之专题调查。

本调查得到广泛响应,截至11月13日下午4时,共有4161名家长参与。其中52%调查对象的孩子是小学生,34%是初中生,14%是高中生。调查对象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偏年轻有一定关系。

课余时间孩子都如何支配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做作业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31%的孩子每天写作业要花3小时以上,28%的孩子花2—3小时,30%的孩子花1—2小时,只有11%的孩子花了不到一小时。除了作业,还有课外辅导班等着孩子。调查显示,68%的孩子都参加了辅导班,而且辅导班多半(53%)还是语数外或是奥数的课程。

孩子每天能有多长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呢?近六成的孩子(57%)每天基本没有锻炼,23%的孩子锻炼不到半小时,15%的孩子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仅有5%的孩子锻炼时间可达1—2小时。调查还显示,接近一半(49%)的学生已经患上近视。长此以往,健康状况堪忧。

繁重的课业也挤压了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游玩或交流的时间。根据调查,33%的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交流;39%的孩子每天大概能有半小时,18%有半小时到一小时,10%的孩子可以有1小时以上。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勾画出一个这样的小学生形象:平时每天上课6—7小时,放学后到校外补习语数外,然后回家花3个小时做作业,基本不锻炼和娱乐,也没有时间和父母一起交流,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即使在节假日,也没有多少娱乐时间。

难怪,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能够想玩就玩的孩子占了压倒多数(78%)。事实上,父母也都知道孩子的心愿,但现实是,他们基本不可能满足孩子的这一愿望。孩子辛苦的生活,日复一日。

家长的期望值异化孩子成为可怜的“教育羔羊”

这些年,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西方教育观念在国内很有市场,总是看到各种理论说孩子应该怎么样被教育,却很少有人站出来指出,家长也是应该被教育的。

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素质”没有进步,不少家长还是用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传统思维教孩子,“分数挂帅,智力先行”,“考个好分数,就能有好前途”,“看教育理论有啥用,不当吃不当喝,更不能让孩子上重点”。为了让孩子考高分,宁愿将孩子圈在家里;为了让孩子考理想学校,宁愿让自己成为“孩奴”;为了让孩子得到进步,宁愿扭曲纯真个性。只要多数孩子选择了某兴趣班,其他家长自己就坐不住了,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说得形象一点,很多扭曲而荒诞的教育做法,背后都有家长“隐形的翅膀”在忽悠。手握应试教育的“杀威棒”,在对孩子进行声势浩大的威逼利诱,在无情剥夺孩子的快乐、自由和无拘无束的个性。孩子毕竟是弱势的,只能成为可怜巴巴、任人宰割的“教育羔羊”,成为不快乐的群体。

不快乐、无健康人格的孩子更易成为教育次品

孩子天性就是爱玩,兴趣广泛,也有权益和尊严需要,当家长用太多的成人意志封杀和否定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正就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有用,有效,却终归有限”。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也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未来报复”。因为过分的教育榨取和沉重负担,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孩子可能是“功利发展的成功者”,却会留下诸多“教育后遗症”。

这些年,教育极端事件不断发生,有小小年纪就弑母杀亲的,有极端逆反和性情暴戾的,有两种心态双重人格的,滋生不少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据报道,天津市对本市约160万青少年调查,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检出率为13%至16%;目前来此就诊的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比1995年增长了约七倍。近年,青少年因心理危机造成的自杀、校园暴力、沉迷网络等事件不绝于耳。与这种“快乐蒸发”不无关系。

最典型就是前段时间的“药家鑫案件”,那些既不懂教育,自身性格有一定缺陷,同时又很自以为是,粗暴地管理孩子的“强权家长”最具破坏性。

家长更需教育不能光做孩子不快乐的“帮凶”

为了给孩子创造和谐未来,就算是有功利需求,也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比如有些作业,如果孩子会了,就没有必要重复写;比如对孩子不想上的兴趣班,就不要逼迫孩子;各种教育决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尊严需要,而不能居高临下不讲理。

想到美国总统杜鲁门母亲的做法,杜鲁门新当选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这种“成才观”值得借鉴。如果说做总统是“人上人”,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在母亲眼里,其实他们都有同样的价值。现在,在国内,凡人、平凡,也成了不少理性家长的培养目标,“快乐的玩,不给孩子报任何的兴趣班,不给他提前去读小小班,不走进任何一家早教机构。”孩子同样会很有出息。

这才是开明睿智的家长、有独立主见的家长,也才是孩子最喜欢的家长。

家长要想不成为“教育帮凶”,学习是最有效的改进手段。关起门来教育孩子容易产生很多教育问题。为了让孩子更快乐,更和谐。家长最好成为“学习型家长”,成为伙伴、陪伴者,而不是绝对性指导者。让孩子成为写字楼里的精英、专家,更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简单、自食其力者。为社会培养更多腹有诗书、心态阳光的优秀人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