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升初:一个热门小学毕业班的升学轨迹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2015小升初:一个热门小学毕业班的升学轨迹

2015-06-01 15:34:16     标签:小升初经验

查字典杭州奥数网:2015年杭州小升初进入尾声,来看一看杭州经历了2015年小升初家长的分享:一个热门小学毕业班的升学轨迹。

今天六一,是孩童的节日,通常上了初中,就很少过这个节了。但有一群初一的孩子,今天对他们而言,却有别样的意义——

上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杭州学军小学六(1)班的同学,三度赢得学校足球联赛,把至高荣誉“大力神杯”永久留在了班级里。因为马上就毕业了,他们约定,让“大力神杯”在全班47位同学中传递起来——从学号1号的同学开始,一个个往下传,每隔一年,交接一次。而每年的6月1日,就是“交接日”。

一年过去了,这个班的同学,也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关于小升初,他们都有怎样的选择?他们身后的教育生态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年后,钱报记者再次走近他们。

47位同学18人去了民办初中,其余28位直升十三中

先来说说他们的现状吧:47位同学中,1人摇号进了杭外,18人去了民办初中,其余28位都升入学军小学对口的初中十三中。

其实仅是直升十三中,在很多家长看来已经是“绝佳配置”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一带的学区房,连同一样对口十三中的文一街小学、文三街小学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即便如此,比较之下,这个班的“民办比”却也是相当高的。不过记者同时了解到,18人中,有13位都是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本身就有着名校欣赏的过人之处。

曾为六(1)班毕业册作序,写下“有缘同聚六年窗,不思量,自难忘”的小周同学,是班上出了名的才女,她在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将文澜中学定为自己的Dream school,所以虽然最喜欢文学,但该拿的奥数等竞赛奖杯也不落下。

足球小子于汉翔,特地报了一所可以寄宿的民办初中,为的是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将来可能会出国。他说自己运气不错,是摇号摇中的。

在班上有“小博士”之称的小王同学,选择了直升,多少让同学们有点意外。

小王的爸爸、妈妈都是经济学博士,一个在大学当老师,一个是企业高管。最初,父母俩是希望孩子能上民办的,但孩子坚持,也就由他去了。

“民办压力太大。”是小王当初的理由。现在,他的成绩在班上算得上名列前茅的,“但厉害的同学很多,随时都有被赶超的可能,还是很有危机感的。”他说,这种“前有强将、后有追兵”的状态,挺适合他的。

而作为毕业生“大本营”的十三中,在入学时的分班考中,好几个班的“男一号”、“女一号”(蛇形分班,成绩越好学号越靠前)都被六(1)班的同学们承包了。

这让班主任俞剑维很自豪,而她更欣慰的是,在这场升学选择中,他们有自己的主意,也很有自信。但理由,却和成人不太一样。

班主任俞老师的朋友圈里,留下了同学们一年来的足迹

班主任俞老师,有个很特别的比喻:“带一个班,就好像和这个班谈了一场恋爱。随着学生的毕业,自己也就失恋了。”

从她的朋友圈里,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这个班一年来的轨迹:

去年8月29日。小陈来电话,要求回校帮忙打扫美化教室,瞬间泪崩。

去年9月6日。一大波同学回到母校,就连四年级时就随父母移民德国的小翁同学都回来了。

去年9月13日。小龙作为初中新班长,成功说服初中班主任,把他们中队命名为“哆唻咪中队”(六(1)班原来的中队名就叫哆唻咪),希望俞老师把原来的班旗赠给他们班。同学们纷纷点赞:“哆唻咪的香火得以延续了!”

2014年最后一天,踩着跨年的尾巴,是六(1)班老同学最盛大的一场聚会,47位同学,从杭城不同的初中,齐刷刷赶回母校。杭外的小胡同学,当天学校有文艺汇演,妆都顾不上卸就赶来了。

原来的六(1)班教室已经被学校改成了小型会议室,同学们正好可以在老地方狂欢。“多年不知“年’滋味,今天,有一种儿时过年的感觉,团聚,幸福,满足……”俞老师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今年5月23日。男生小张同学做的火箭被文澜中学收藏了,并用英文介绍给土耳其友好学校的校长。他介绍时说,火箭的设计思路来自学军小学的科学老师,所以特地在火箭上留下了这位科学老师姓名的第一个字母。

女生小张,甚至每个月都会被小学同学拉着,回母校逛逛,“反正很近嘛,放学后路过,就进去了,也不刻意,哪位老师在,就看望一下。”

显然,同学们仍很挂念这位“恋人”呢。

每一次重聚,俞老师都会细心观察同学们的变化:个头蹿得好快,最高的一个男生都过1米8了;有的女生的鞋已经长到38码,有的男生鞋已经长到48码,俞老师由此推测,“中学的伙食一定杠杠的”;很多男生的嗓音变粗了;可惜,本来94只眼睛里,就有50多只近视了(裸视低于5.0),现在“小眼镜”更多了……

但她更在意同学们心理的变化,“如果有同学特别怀念小学生活,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对初中还不太适应?我希望留住过去,又希望孩子们能走出过去,投入一种全新的节奏和状态。”所以她暗暗提醒自己:不去打扰,默默关注就好。

六(1)班的家长群没散

关心着孩子们的每一个变化

其实,除了几次回母校之约,散落到不同学校的老同学们相聚的机会并不多。

有位同学说,好几次意外相逢,是在课外培训班上,“有个校外培训机构,很多同学都有报,去上课的时候,总会碰到2、3个小学同学。”

原六(1)班的家长群也没散,经常相互灵灵市面,之前群里的十几个家长,让孩子们“共享”了一个语文班,老同学们也因此聚上了。

问他们:周末挺忙吧?

读民办的小于说,从周六下午到晚上,要上3门培训班,周日中午就要回校,真正属于自己的周末只有半天;读公办的小王说,我报了5门,不算多的,有的同学报7门。

一圈问下来,培训班已然在初一就成为“标配”,最少的也有一门。

同学们普遍感受到,进了初中,节奏快了,压力大了。虽然每天的作业还不用做到很晚,一般7、8点就可以完成了,但基本上自己会再“加码”一个小时。

好在,学业之外,大多数孩子也会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喜欢画画的玥儿,依然不停在画,还为运动会设计了班旗;从小就弹钢琴的小张,也坚持在弹,正在准备考10级呢;周千又继续当她的“文艺女少年”,但周妈妈有点奇怪,这么爱写作的女儿,似乎没有小学时那么有表达欲望了,只是一个劲地看书,看各种杂书。有一次,她在初中语文老师那里看到了女儿写的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欲题周柳牵魂句,却恨胸无咏絮才”,这才明白,这也许是女儿现在对自我状态的一种认识,所以要如饥似渴地阅读。

还有足球小子于汉翔,进入初中又成为校队主力,“每天早上,别的同学晨跑,我们训练,两不误,就是……踢球的时间不如小学多了。”

回到开头,眼下到了“大力神杯”交接的日子,除了交接双方,其他同学也说要来见证。按照他们的约定,算下来,等最后一位同学“接棒”,要46年后了。

不知道40年后,这群孩子,或者他们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未来?

我们愿意,继续陪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