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怎么学,提到这个问题,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拓展阅读。语文的学习在于积累,在于读书与思考,语文老师也会嘱咐孩子们多读、多想、多写。一位家长给出了与传统思想不同的想法:把语文当成与数学、英语同样的科目来系统地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死阅读。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看除课本以外的任何书。那么小学的语文成绩和多看课外书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我的回答是没有直接联系。
总听很多人在谈到学好语文的话题时,言必称阅读,仿佛阅读是无坚不摧的万能法宝,可是只要家有学生的,特别是中高年级的,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孩子一天的作息时间,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来整块阅读的,在实践中,周一到周五我家的是没有的,最多就是利用边料时间看点低幼的或者我偶尔提前准备好的小短文,当然我也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否定别人家的事实,而且我也的确相信确有爱书的孩子,恨不得吃饭睡觉走路都在看,但一则这样的孩子凤毛麟角,二则我本身不提倡这样的爱书程度,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全面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阅读不是学好语文的法宝,那什么才是?要我说,学好语文的前提就是把语文真正当一门课程来对待,就像对待数学和英语那样,真正承认语文是一门功课,而非简单的母语正规化。这一点不光家长意识到更重要的是孩子得这样想这样看。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稍有不注意就很容易把语文因为母语和周围的文字环境而看得容易从而发自内心的轻视语文的正规学习。
我们很容易地会去想借助口算本,借助题库,借助课外书,借助各种学习方法来学好数学,但很少有人主动地去想如何像学数学一样去学语文,总想着只要字不写错,组词有什么难的,而孩子的表现果然也是很少出现提笔不会做语文题的,不怎么学的孩子考试都能轻松及格(这个是我猜的没有实例证明),只要会组词,造句有什么难的,只要会说话,作文那还不是我手写我心的容易事?但是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要想学好语文(主要指的是得到一个应试的好分数)真的不是想象中简单,孩子看过的无数绘本也好,分级读物也罢,想转变成自己的各种优美句子,形成自己的各种语言表达能力,简单说就是无数输入进化到有效输出非重视不可得也。
现在的城市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在学前阶段其实都已经接受了大量的阅读熏陶,再一般的家庭都能有几本适合孩子看的书,更惶论论坛里大量败书屯书的,家有小图书馆的我看都不少,但是不是真的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就不愁了呢?我看未必。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书籍给人带来的改变,连先天带来的相貌都能因读书而发生改变,更别提内在的心灵。我记得从我读初中开始,一度疯狂地爱上了看闲书,那时能找到的世界名著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人名太拗口勉强看了一半放弃了,其他的比如《基督山伯爵》《飘》《悲惨世界》《红与黑》等等全部利用假期时间看了个遍,国内的什么《红岩》《水浒传》《红楼梦》等也都涉猎,甚至听毛泽东说过红楼梦不看五遍以上没有发言权后,在高中前两年还把红楼梦给重温了四遍。举这些例子无非就是想说,哪怕如我当年小学时没有任何人跟我说过要多看书,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自然也会对看书产生兴趣,无他,追求故事情节了啊。所以现在当我面对老大很少发自内心地捧书畅读时,我并不焦急。更何况,每天的早晚读经典算不算阅读?偶尔跟弟弟一起看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父与子》算不算阅读?看在学校订的《小学生天地》等报刊算不算阅读?还有周末重温的很多小时候看的书同样也是阅读。
现在的孩子缺乏的真的不是阅读的量了,而是把读到的信息内化成语文考试需要的模式进行输出的能力。这一点上来说,熟读语文书上的课文其实是个很好的捷径。从老大读书以来的每篇课文我几乎都仔细看过,老实说,教材的编写其实还是相当有水平的,至少轮不到我这样缺少专门汉语言文学相当功力的人来品头论足。所以我的一个笨办法就是背熟课文。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说的是古人的办法,同样也适用于现在。但是哪本课外书能让孩子很方便地熟读到背呢?还是老老实实地看好这本人手一册的语文书吧。
想起坛子里家长前段时间的一个帖,讲令人可憎的混乱阅读,好像现在的阅读题有八股遗风,不知是不是我受了坛子里应老师的那篇讲解语文考试评分标准的帖的影响,在这点上我和青山的观点并不相同。阅读的一些标答也好要点也好,其实还是说明中国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摆脱中华的一贯传统:含蓄,懂得隐晦地表达。文如其人,望文生义等等,其实培养的还是现代版的能适应各种“文字禁锢”下的直抒胸意。想通了这点,其实就没什么好纠结的,既然大家都被从小训练地不会说直话了,那就比赛看谁又骂了人还不带脏字咯。关键是这尽然好像的确是中国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