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教育部获悉:为加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领导,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决定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可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
据了解,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组长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担任。协调小组下设社科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和科技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分别设在社会科学司和科学技术司,主任分别由社会科学司和科学技术司司长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为:制定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专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成员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组成。
2009年部分学术不端事件
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涉嫌论文抄袭,经媒体披露,迅速被网络疯传,在武汉乃至全国引起震动。 >>>详细
7月,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其博士论文被认定抄袭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决定取消其博士学位,及撤销研究生(论坛) 导师资格。黄庆成为自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以来,首位遭到所在学校严肃处理的校长级别的学术官员。 >>>详细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秋,因其聘任论文造假,被郑州大学免去副院长职务,并解除教授聘任。
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以其为第一署名人的一篇论文涉嫌抄袭。辽宁大学校方表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陆杰荣署名。陆杰荣表示道歉,杨伦被注销学位。
4月,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湛匀,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阶段性成果存在抄袭。上海大学决定免去其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其行政职务也被撤销。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原院长李连达,因浙江大学原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任职资格。 >>>详细
国外如何监管
美国 设立科研不端行为工作组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设立了“科研不端行为工作组”;1992年,美国成立“科研道德建设办公室”,它是最重要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官方机构。此外,重要的科学机构和大学等也大多设有内部管理机构负责科研诚信建设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美国对不诚实的学术行为惩治很坚决,学术不端行为一经认定,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将不得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此外,造假者的身份信息还将在网上公示。
德国 用法律监管“错误行为”
德国比较强调学术自治这一宪法权利,因此没有成立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行政机构,而是由学术机构自身来管理。学术造假行为不仅会受到各学术部门的纪律处分,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处理“科研中的错误行为”,相关的司法条文不仅涉及民法,情节严重的还要动用刑法。德国人的普遍看法是,学术腐败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由于其发生领域的特殊性,可能与许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即使在许多国家只被认为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一稿多投现象,他们也认为是学术造假。
英国 以学术机构为主体进行管理
英国学术监督主要依靠学者自律,对不端行为的处理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规则。例如,英国最高的学术组织团体英国研究理事会及其下属的8个分会都有各自的关于防治不端行为的规定;2004年英国科技办公室公布了《科学家通用伦理准则》;2006年4月,英国成立了一个由多家机构共同支持、旨在促进学术诚信的督导小组“英国科研诚信小组”,致力于消除大学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学术造假被揭露,不仅声誉大损,而且其科研资金来源更会成为严重问题,有可能学术生涯就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