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天才”的遭遇谈自主招生公信力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从国学“天才”的遭遇谈自主招生公信力

2010-08-27 13:06:30     标签:小升初资讯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招办的章”,在这里成为了妨碍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关键。然而,如果没有“招办的章”,人们却又担心,大学的“不拘一格”将变为“随意降格”,为权势开绿灯,高考的公平公正也就没有了保障。

其实,正是基于这种两难处境,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采取了一种嫁接模式,即“自主招生资格+统一高考”:高校先进行自主招生测试,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高考分数需达到当地一本线或高校承诺的降分条件,方可被录取。

这种模式较以前统一高考有些进步,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不再受录取分数线的制约,能享有一定的录取优惠。但是,这一模式的基本规则,即让高校自主招生招收“偏才”、“怪才”的初衷根本无法实现——如果一名学生确实在某方面有很强实力,但却存在明显的偏科,在当前的高考体系下,高考学科总分是很难达到一本线,或者超过一本线,仅低于高校在当地的录取分10至20分的。过去几年自主招生改革的实践中,一些高校得到的结果是: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高考平均分高于纯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这让人十分怀疑,这样以分数来取人的自主招生究竟还有何意义。

孙见坤的遭遇就属于这种情况,他获得了复旦大学5%自主招生的资格,高考成绩达到陕西当地一本线即可录取,可他的高考成绩却低于当地一本线6分,虽经复旦大学再三协调,却依旧未能被复旦录取,而是拿到了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人们为他的遭遇唏嘘,可按照自主招生的规则,陕西招办是严格执行规定的,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有人为陕西招办的严格而鼓掌。

可以想见,如果自主招生在今后依旧采取这种模式,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而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回到高考制度改革的两难处境上来——如果给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不受政府部门的制约,公平、公正如何保障?

在笔者看来,孙见坤虽未被复旦录取,但他作为国学“天才”被学校认可、被社会舆论接受的过程,为高校自主招生指明了一条道路。如果大学都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自主招生,那么,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将得以确立。

首先,孙同学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根据多所大学教授的介绍以及记者的调查,孙在国学上的造诣颇深,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在不涉及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尽可能充分地公示学生的详细信息,可供公众监督、质疑者复查,关于自主招生藏有猫腻的说法,还会存在吗?

其次,媒体在报道孙同学时,引用了真名实姓的教授的评价,这让大家对孙的能力进一步确信。如果在自主招生中,对于学生的面试考察,建立教授负责制,教授对录取结果负责,这就可树立教授的声誉,同时不难对有关违规进行问责。

假如在每一个自主招生学生身上,都有上述透明的操作、公开的评价,大学的公信力是能得到公众认可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逝世之后,有关他的传奇教育经历被媒体反复提起——中文、历史、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的总分只有225分的钱伟长,因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物理只有5分的钱伟长,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对于他的经历,没人质疑清华大学当时胡乱招生,因为大学的声誉与公信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是我国大学必须反思并进行改革的地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