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升初征文:小学成长及小升初之路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2014小升初征文:小学成长及小升初之路

2014-06-30 16:27:17     标签:小升初征文

重庆奥数网 2014年重庆小升初即将收尾,谈起小升初,不由得让人想起很多词汇:焦虑、难忘、疯狂、艰难、淡定、收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位家长的感悟。

孩子上小学后,我希望他的小学生活是快乐和自由的,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可以尽情的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玩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最好。我希望当他长大后回忆童年和小学时代,应该充满快乐,而不应该是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课。至于小学学业,我要求他每门90分以上就好,90分到100分虽然只有10分之差,但需要花去太多课余时间,不必要也不重要,牺牲太大了。每天只要做完家庭作业就可以去玩。

6年懵懵懂懂很快就玩过来了。这6年中父母给小孩检查作业估计加起来也没超过10次,兴趣班和奥数英语也是可有可无,没做任何要求。6年中拿到一个2级艺术类证书和4年级中断奥数学习前的一个培训学校颁“进步之星”。4、5、6年级的语文数学成绩总共只有1次考过100分,但都没低于95。一转眼,小孩也160高了,身体、视力都很好;乐观开朗,和同学老师融洽相处。总之,我认为我小孩非常优秀,而且又健康又快乐。(自家孩子都说自家孩子好。自信应该有,但自信过头就是愚蠢的自我满足。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他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中等)。

大约从2013年10月,孩子已经六年级了,小升初的各种传闻就慢慢传到父母耳中。划片、考试、择校、分班、走读、住读………关心我家小孩的亲戚、朋友、同事,在各种场所滔滔不绝的述说往年听来的或者亲身经历的,自家或自家亲戚、朋友、同事小孩小升初的各种快乐或者忧虑,提醒我要早做准备。母亲的朋友在12月特别推荐了家旁边一所市直属学校(姑且叫它A学校吧):这所学校从孩子在中学的学习习惯养成,到上大学的机会,palapala…….各种都是重庆顶尖的,而且特别适合自觉性较强的孩子,小升初是考家长,你们要提前行动,你们要好好准备,不能给孩子遗憾,palapalapalapala……..听的人和说的人都严肃和认真,我甚至看见孩子母亲用手机备忘录记下了一些要点。

为人父母,爱子之心,我也不免在12月立刻行动起来,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是考察学校,周末带着孩子,把A学校的教室、宿舍、特别是荣誉墙好好的参观了一番,让孩子自我感觉。由于内心确定了A学校,我专门提前去了A学校,设计了参观路线,就是要让孩子喜欢A学校。结果是明显的,孩子立刻喜欢并表态坚决要上A校。其次,在1月份找到了A学校的招生主任,递上根据查字典的帮助,我帮他准备的他的简历(在此,感谢查字典)。主任看完简历听完介绍后表态:这孩子不差,应该考得上,就算临时没考好,根据A校和你们的联建协议,A校也一定收下这小孩。当天回家后,郑重给孩子宣布喜讯:你成绩优异,A学校录取你了。一场重要和激烈的战斗,在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在孩子不知不觉中似乎就完满的结束了。全家老少过了个快乐的春节。

不知不觉中,时间到了5月中旬。孩子回家开始有了疑问:爸爸,XXX成绩在我们班上成绩不好,怎么也去了A学校;XX爸爸找了A学校校长,也去了A学校;XXX成绩我们班上最好,她要考B学校;XXX也要自己考B学校……。终于,在5月18号,孩子很正式的和我交流:爸爸,你肯定找了校长,我才上了A学校,我不去。我要自己考,自己考B学校。

孩子自己做了决定,对的,父母应该全力支持。5月19日,我将三份简历投送到同属市直属重点的B、C、D三所学校。在B学校等待招生老师的时候,看见桌上有其他小孩的简历,其中有: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四个学期,语文数学共计8个考试成绩,6个得100分的;看见艺术考级同时拥有2个八级,一个九级的;国家级,市级数学、语文比赛获奖证书一摞的…….面对各种优秀的孩子,我心里完全没有了底气。可以说,是孩子自己的勇气支撑着我,没让我羞愧而走。

6月初,C学校通知直接录取。但C校公开面试和笔试当天,我还是坚持去了C校,站在大雨中交涉,争取入场让孩子真正考一次。等待期间收到短信,录取并缴费;第二天,D学校的考试和面试,孩子顺利完成,脱颖而出,在下午收到了缴费上学通知;虽然没收到B学校考试通知,没被B学校录取,但孩子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优秀同学的差距,最重要的是真正找到了自信,现正积极策划自己的游学和自学计划,为自己考上的D学校初中生活做准备。

回顾孩子小学的成长以及这次几起几落的小升初过程,真是感慨万千。孩子和社会给我上了一课,其中包括我很喜欢的,e论坛的某位达人的一句话:人生是长跑,孩子慢慢养。我也坚定了我的看法:学校的教导,父母的引导,孩子的自我成长,三位结合缺一不可。

应试教育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也许没法改变,只能适应。我们在适应的时候,特别是小升初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只强调家长的金钱和关系,还应该关注、相信和引导孩子的自我成长,特别是独立自主思维的养成,也要相信中国的教育机构还是在争取和坚持“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