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光环耀眼;奥数,负担沉重。“爱恨交加”的奥数,吸引了众多孩子投身培训大军,优秀的奥数教师也引来众多家长追捧。
复旦附中数学老师汪杰良,带教学生参加国际、全国、上海的奥数比赛200多人次,其中30多人次获一等奖,堪称“金牌”教练。然而他却认为,奥数金牌得主与最后一名,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学好奥数,小部分取决于技能,大部分取决于性格。
如此“另类”的奥数观,其底气是独特的教育理念:数学也人文。
选才:火眼金睛
当前,奥数入门正越来越低龄化,有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培训。汪老师却认为,学奥数,初中开始也不晚。
例证不少。如复旦附中1997届的林名彦,进校前从未参加过奥数训练。进入附中后,在汪老师指导下,第二年就获得全国奥数冬令营的女子第二名。 “过早学奥数,不少孩子会被难题吓住,而丧失兴趣”。
什么样的学生可称奥数“天才”?汪老师并不太看重数学成绩好坏,而是有与众不同的标准。一是迅速运算能力强,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素质。如120 分钟的考卷,这些孩子只要70、80分钟就能答好。二要争强好胜,性格中有种逞强、不服输、抗压力的劲头,乐于应对挑战。三要少年老成。“天才”孩子的学识往往远超同龄人,渴望超前学习;自我定位清晰,对未来有规划和思考,并能坚持;乐于静心钻研,连续十几个小时也乐此不疲。
他认为,如果把金牌当成衡量数学才能的最重要标准,“太功利”。汪老师的许多“金牌”学生被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但1998届理科班的小杜未获金牌,通过高考进入华东师大。汪老师仍十分看好他。果然,进大学后,小杜师从数学名家投身代数几何研究,后来居上: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评价,其硕士论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现在,小杜已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
“天才未必是最先冒出来的,拿奖也不是越高越好。第一名与最后一名,训练的都是数学思维,只要有真收获,成绩并无太大意义。”
育才:数学“作文”
一提到奥数,不少人就联想到 “题海战术”。汪老师教奥数,首先却不是做题,而是写作文。
学生陆依阳说,汪老师讲课,经常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还要求课外阅读数学史。在同学们眼中,数学因此有了不同的定位:它不再仅是一门“为了高考”的课程,而是人类科技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工具。
为了了解阅读收获,汪老师还要求每位学生写“数学作文”。小陆在作文中写道:“有了数学,才有帕特农神庙的宏伟,才有拱桥的坚固,才有神七的上天……汪教师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在他带领下,数学世界的大门在我们面前慢慢打开。”每年,都有学生写出洋洋洒洒上万言的“数学作文”,从阿基米德到阿拉伯数学,文采斐然,对数学的深入了解和喜爱让人叹为观止。
“写作文,是通过数学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感知数学王国的丰富与美。”正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才不枯燥,才能克服学习之苦。“数学教育人文化”,这是汪老师得意的教学方法,也收效显著。
奥数多有“偏、难、怪”题,因此不少人觉得解题方法至关重要。但汪老师却认为与方法相比,数学思维更重要。什么是数学思维?汪老师概括为概念和系统两大方面。“许多学生数学学不好,其实不是因为运算能力差,而是概念没吃透。吃透了概念,才能举一反三;通晓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才能逐步深入。”为此,汪老师将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有机对接,补全高中教学空白点,培养学生以系统的目光去认识数学世界。“数学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放手探究。1998级理科班毕业生沈渊对此印象特别深刻。他说,这些小课题形式多样、内容新奇,由于没有唯一答案,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汪老师为我们打下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后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小沈在复旦附中就读期间获奥数金牌,后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爱才:喜中带忧
当下,不少学生虽然对奥数趋之若鹜,但仅将其当成“敲门砖”,进大学后就转学其他专业。但汪老师带教的数学尖子们,却绝大多数把数学当成终身事业追求。
汪老师带教的理科班,98%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有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国外知名大学的奖学金。如今,他们多数仍从事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研究,乐在其中。
学生们用实际选择印证了汪老师的育人理念:学奥数,不是为拿金牌、进名牌大学,而是培养高层次的基础学科人才,为创新奠基。
谈起学生,汪老师很骄傲。2000年,汪老师带年仅16岁的王之任去北京参加冬令营,王之任提出,将参观景点的时间,用于拜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骆启悭教授。面对这位华罗庚时代的大数学家,王之任不是讨教题目,而是追问数学家的素质和生活状态。现在,王之任已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 “遍历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袁家辉,保送进清华大学,本科期间就在学报和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目前在美国就读博士,已经是国际顶尖专业期刊的编审。
“奥数源于国外,欧美一些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少人有奥数学习经历。”汪老师介绍,很多自然科学研究最终都归为一个数学模型,擅长数学明显占优。如设计一个程序筛选基因,有些计算模型可能只需费时十几分钟,数学不好的人设计的模型,可能要费时几天。“数学能力可转化为创造力,这种创新型人才,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1998届学生王佳梁,是汪老师的得意弟子。这位当年上海市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竞赛一等奖、全国物理联赛一等奖选手,从上海交大毕业后,放弃波士顿咨询、高盛等企业的高薪,进入微软学习创业经验。2008年辞职创办了酷翔信息技术公司,主攻智能手机输入法业务,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已赢得400万用户。去年,他带领公司团队,为中国首次夺得全球通信系统协会的“全球移动创新大赛冠军”。汪老师说:“他将出色的数学技能,融入自主创新过程,这种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感,让我很自豪。”
学生投身数学,踏上的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辛苦寂寞路。对此,汪老师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数学后继有人,有很多好 “苗子”;担忧的是数学研究仍需“板凳要做十年冷”。数学家的收入、社会地位等不高;奋斗过程又十分艰苦,很多人可能默默探索,穷尽一生也无所成。“作为老师,我希望他们成功,但又很心疼。希望全社会对数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这些甘愿献身苦干的孩子创造更好条件,为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