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附任期最长校长卸任
■人物档案 吴颖民,1950年生,广东惠来人。197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化学系,1978年进华附工作,1984年任副校长,1996年任校长。1999年起任华南师大党委常委,2001年起任华南师大副校长兼附中校长。广东省第九、十一届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这几天,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里又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媒体。
这一回,不是因为又出了高考高分生,也不是因为又有“牛人”登上国际赛事的领奖台,而是在学校即将迎来125周年华诞之际,连任17年的老校长吴颖民卸任了。在华附的“吴颖民时代”里,记载着一所百年名校的辉煌,也记录着广东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率先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入中学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领袖精英、个性化人才;一校“变”四校,在全国首创教育集团,成立华附教育基金会……
如今卸下了华附校长的“重担”,回首35年的教学生涯,这位年过六旬的教育专家对自己、对华附,对广东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谈卸任
“我今年已经63岁啦!现在有很好的接班人,又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有什么舍不得呢?”
做了17年的校长,现在退下来是什么感觉?
吴颖民:感觉轻松了。做中学校长真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做名校校长,做住宿学校的校长,做社会关注极高的名校校长。教育是一个高关注度的领域,作为名校校长,必须要很好的去把握领导、学生、同行、市民等社会各方面对你的期望。
不是说别人对你的意见,你都要按照人家的意见去改变自己。但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能完全对外界的东西毫不在意,就看你自己怎么去调整和对待。这些年,能够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思考付诸实践,我觉得很开心。
所以离开这个重要的位置,也会舍不得?
吴颖民:没有舍不得。华附本身就有很好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这些年奠定了很好的思想、文化、人才和物质基础,学校有很好的发展态势,不是说只有我才能领导好华附。华附的事业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
当然,我对学校很有感情的。我在华附35年,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的贡献。看到学校这么健康,我觉得很欣慰。我今年已经63岁啦!现在有很好的接班人,又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有什么舍不得呢?
您说卸任后还要去做“很重要的事”,具体是什么?
吴颖民: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华师大交给我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这次省教育厅和华师大同意我从附中校长的位置退下来,其实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做好省里的教师培训工作。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基础教育与培训研究院,我做院长已经四年了,华师承担教师“国培”和“省培”的任务很重,基本上都是我在筹备张罗,多头兼顾确实很累的。
很多媒体把您在任华附校长的这17年称为“吴颖民时代”,您个人怎么解读?
吴颖民:就是任期长了一点嘛!(大笑)现在很多学校校长的任期短,不能给学校留下很深的烙印。因为我的任期长,应该说给华附留下蛮多的烙印,所以才会有“一个时代”的说法。这是对我过高的评价啦!当然,这也与华附特殊的管理体制有关。作为省属学校,华附校长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这使得校长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
谈华附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华附是朝气蓬勃,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勇于创新,要做就做到最好。”
回顾您上任时对华附的构想,现在完成了多少?
吴颖民:应该说有七八成吧!很难量化,我的想法基本上是实现了。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华附是朝气蓬勃,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勇于创新,要做就做到最好。在我任期内,华附在广东在国内的影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比较公认华附奠定了广东基础教育领跑者的地位,这是很值得高兴的。
华附的办学风格很鲜明,很多人会觉得华附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尽管这个独特的地方有点争议,但是毕竟很有个性。这些年学校持续高位发展,从升学率、各种竞赛、学生科研、农村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的志愿者到学校里社团,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华附非常有才华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此外,华附教育集团在我的任期内成立起来,每一个学校都很健康,都是一个品牌。而且华附有国际部,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找到了后续持续发展的资源,这里面不仅有校友、家长、受益者对母校的感恩和关注,也为社会企业关注教育提供平台。我很欣慰,这十几年不仅是办好了一个学校,还做了一些对教育有意义的事情。
那剩下没有完成那两三成是什么?还有什么让您遗憾的事情吗?
吴颖民:华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自我超越的地方。比如说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理想。好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一批批学生都是高质量的,这几年我一直加快步伐,但在我任期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很完善,新班子会继续推进。华附课堂教学的改革也要继续加大力度,还可以更新更活。此外,我觉得对教师的关注主要是三大方面:专业发展、生活待遇、职业精神,教师要更敬业、更专业、更热爱这个职业。华附对教师的培养还可以做得更好。
谈创新
“当校长不能只是顾着自己的所谓‘乌纱’,而是应该就教育问题发出应有的专业的声音。”
记者:刚才提到了您任内一件重要的事情。2002年华附“一校变四校”,创办了南海学校、番禺学校、广州新世界学校三所民办学校,成立首个中学组建的教育集团。但“名校办民校”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不少人担心会使国有资产流失。
吴颖民:名校的优质资源搁置不用没有人说浪费,当这些资源服务于社会,让更多孩子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反有人说你占用国有资源,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没有一点道理。“名校办民校”虽然有争议,但它是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条文办的学校,应该说是顺应时代需要而生的。
记者:还有声音说,“名校办民校”导致了当前“小升初”择校热的加剧。
吴颖民:“名校办民校”是引发择校还是缓解择校,这是两个不同的结论。前者出现的问题特指广州这样的情况。当年广州创建示范性高中,学校只好以减小初中来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于是很多初中被剥离出来。当时,政府的精力放在了普及高中,没有精力打造一批优质公办初中,来填补百姓对优质初中教育的需求。于是名校办的民校长大做强了,公办的初中却没有做强,使得如今老百姓宁愿交钱去上民办学校,也不就近上免费的公办初中。
现在旧的矛盾解决了,却回过头来通过名校复办初中、各区办外国语学校等方式打压民办学校,这对民办教育公平吗?广州应该很好地反思这几年为何没有公办名牌初中长大做强。
记者:作为一名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您这么“敢说敢做”,底气在哪?
吴颖民:首先我是有责任感的。我们做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后代人才,教育工作者对于人才培养,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而且理应做好引导,这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当校长不能只是顾着自己所谓的“乌纱”,而是应该就教育问题发出应有的专业的声音。
记者手记
一位“停不住”的校长
本以为卸任后的吴校长会休假外出,或是闲居家中,没想到他依然忙得停不下来。于是,专访只能安排在几天之后——那个最近他唯一能腾出的早上。
由于还没来得及搬到同一楼层的新办公室,访谈的地点仍在那个他坐了17年的校长室。转身送走了上一批记者,换上热茶,还没等笔者发问,吴校长便先向笔者宣告:“很多人误解了,以为我退休了,我没退休呢!只不过校长的位置给其他同志而已……”
随后,他拿出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中小学德育》总编、社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他告诉笔者,这些都是他今后的重要工作。
确实,这位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老园丁“退”而未“休”。两个小时的谈话,被频频响起的电话打断:有教育部门领导打来的,有业内同行打来的,有学校老师打来的……有时为了不打断思路,他只好把部分电话掐断,但信息提示音仍旧响个不停。
同样停不下来的,还有他对当前各类教育问题的解读:哪怕是已经采访过吴校长多次的老问题,他的回答仍加入了新的思考,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