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作者自序
孙云晓
在中国人写的书中,可能还从来没有像本书这样全面而深刻揭示男孩成长的秘密和危机。作为一个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37年的专业人员,我郑重的向您推荐《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首印10万册),这是一本男孩父母和教师开卷有益的书。如果您的孩子年龄在0-18岁,这可能是一本不能不读的书。当然,这也是我的合作者、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的诚挚建议。
理由不但是极为充分的,而且是极为紧迫的。
让男孩早上学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9年8月,重庆、济南等地出现了剖腹产的高峰,因为“年满6岁才能入小学”的年龄限制,急煞了那些在9月临产的孕妇——为了让孩子不超龄读书,妈妈们争先恐后赶在8月剖腹产。如2009年8月19日《重庆晚报》报道:
“这个月剖腹产的孕妇确实有点多。”三二四医院产科医生说,8月还未过,该院已接待了129名产妇,其中近一半的产妇是剖腹产。8月下旬的剖腹产最多,目前还有十几名预约在8月二十几号剖腹产的。医生说,8月下旬剖腹产的孕妇预产期大都在9月,而要求剖腹产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超过一半的孕妇是赶在9月前生产,为了孩子今后入学方便,其余的则是怕顺产的疼痛。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产科医生称,该院一个孕妇,预产期是10月,“竟要求我们提前一个多月剖腹。”而这名孕妇让孩子提前出生的原因,也是为了孩子入学。最后,经过医生的开导和劝解,这名孕妇才很不甘心地离开。医生介绍,目前已有14名孕妇剖腹产。
记者从主城区各大医院产科了解到,8月下旬确实是一个剖腹产小高峰,多数家长都是考虑到孩子入学。但医生提醒,自然分娩的孩子经产道挤压会更健康聪明。
这个报道让我联想起另一件事,近日我应邀在新浪网育儿频道做节目时,与一些妈妈们讨论超常儿童的发现与培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施建农教授是研究超常儿童的专家,他再三说明超常儿童只占同龄人的1-3%。让我惊讶的是,相当多的妈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即使暂时不达标经过努力培养似乎也可以成为超常儿童。那阵势,好像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要成为超常儿童,尽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讨论儿童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想想看,当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话时,谁能理解得更多?谁又能做出更正确的反应呢?
关于男孩为什么暂时落后,为什么脆弱不堪,为什么危机四伏,《拯救男孩》会告诉读者朋友太多的秘密。或许可以说,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像《拯救男孩》这样详尽揭示男孩成长与教育的深切危机和特殊需求。
当满怀望子成龙热望的父母们把宝贝送进学校,他们往往会得到一个难以相信的结果,儿子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居然还成了问题儿童?在小学里,绝对是女孩的天下,她们聪明乖巧,处事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所以班队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即使与男生发生冲突,发育领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且不说还有诸多计谋是男孩子甘拜下风的。有个小学生问:“为什么现在的女生常常欺负男生?”2009年9月30日,我在新浪博客上做了回答,几天之内竟有5万多人阅读。许多博友表示男生常常不如女生在小学和中学都是事实。
正是基于对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发现,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已经在尝试让男孩晚一年上学,甚至认为这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男孩成长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生理发育迟缓所致。在《拯救男孩》书中,我们以翔实的调查研究结果为根据,深入揭示了男孩的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等四大危机,而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走入误区。其中,危害最烈的是教育危机,简言之,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而加剧了所有危机对于男孩的伤害。
早在2005年夏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见该报同年8月11日报道)的时候,我就说过:“现行教育模式限制了男孩成长。”“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8小时的课。这种端坐听讲的模式对男孩女孩来说都不是适合的,但女孩的优势在于,她们往往比男孩更能忍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更不敢组织,社会实践也是少而又少。这使得男孩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场所,他们擅长的方面―――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认。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男孩子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馈,这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对身体活动的否定由来已久。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险性,他指出:
身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种干扰。身体活动被认为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它使人分心,是应该和它斗争的坏事。学生有一个身体,他把身体和心智一起带到学校。他的身体不可避免的是精力的源泉;这个身体必须有所作为。但是,学生的身体活动,并没有用来从事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的作业,却被视为令人蹙额的东西。学生应该‘专心’做功课,身体活动却引导学生远离功课,它们是学生调皮淘气的根源。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显然,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受伤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男孩。我们知道,女孩的语言天赋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语言的年龄较男孩更早,因此,对于以语言为主的学习内容,女孩更容易掌握,对言语为主的教学方式,女孩也更容易适应和接受。而充满精力的男孩子更倾向于以身体运动和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象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
“护根”还是“拔根”等于说是捍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
这种情形自学校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应试教育更是将其推向了极致。如教育学博士后李敏所说,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学习的奴役而伴生的游戏的缺位,是学生最不幸的“拔根”状态。
什么叫做“拔根”呢?李敏解释说,人在世界中的生存需要拥有多重的“根”,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满足。人人都需要拥有脚踩大地、坚实稳固的“扎根”的存在感。西蒙娜·薇依在《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中说,“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然而,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和游戏权利的被剥夺,当今时代的儿童就处于危险的“拔根”状态。
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都会对于“扎根”与“拔根”有着深切体验。比如,我们最快乐的体验一般不是在学习过程当中,而往往是在运动和游戏的时刻;我们最深刻的体验一般也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与亲人尤其是与同伴在一起的特殊经历。
回想自己男孩时代的成长,最为刻骨铭心的体验几乎都是在野外的经历。那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文革”动乱加剧,学校多次停课。在离开校园的日子里,我对闹什么革命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加上父母家教严格,总让我有干不完的活儿。我几乎天天出没于山林或海滨,而谋生也成了我疯玩的最好理由。
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去赶海。每逢大潮的夜晚,我们便步行十几里,到落潮的海滩上挖蛤蜊。披星戴月归来,在父母欣慰的目光注视下,我将成堆的蛤蜊泡进水盆里,让它们吐净泥土。
有时,我还一手提着哧哧喷火的嘎斯灯,一手握紧锋利无比的钢叉,踏着没膝的海水叉螃蟹和鱼。这些收获自然成了我们家的上等食品,也成了我童年生活少有的骄傲。
我也常常与伙伴们上山。选择雨后的日子,挎上小竹篮,翻过姑姑庙后的山岗,钻进茂密的松树林。啊,那一朵朵蘑菇,金黄肥嫩,诱人之极。采完了蘑菇,又在溪水边采足了鲜红的野草莓,再逮上几只绿莹莹的大肚子蝈蝈,便开始爬山。
我们像壁虎那样,贴着一块块陡峭的岩石,向浮山顶峰爬去。浮山岗是著名仙境崂山的余脉,天安门广场上那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巨大碑心花岗岩,便是从这里采集的。我们历经生死之险,征服了顶峰,豪气顿生,美美地野餐起来。
当我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竟萌发了生出双翅飞向远方的梦想。那种强烈的欲望,加上我对文学的迷恋,决定了我后来浪迹天涯的选择。
童年是心灵的故乡,是一生的能源基地。坦率地说,我最为专心致志做的事情就是童年时代那许许多多令人陶醉的游戏,让我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全部的智慧与体力,从而获得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后来,虽然我的学历不高,却生活的很充实,并取得不少公认的成就,如出版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和《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等等。仔细回味一下,我发现,这些童年的亲身体验正是我生命的根基,其丰富的营养让我终身受用不尽。
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孩子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拥有我那样的童年,但是,任何时代的孩子都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犹如一日三餐般重要的运动,特别是男孩对此更有着如饥似渴的需求。美国著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告诉我们,睾丸素、血清素和扁桃体等三种生物激素,决定了男性的气质为什么与女性生来不同。睾丸素是男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渴望成为最强壮、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子汉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请问,哪个家庭可以提供足够的运动以满足孩子如此这般的强烈渴求?
毫无疑问,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当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重扭曲学校教育方向而难以一时改变的时候,家庭教育的作用变得格外重要了。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就可能是一种“护根”的教育;如果父母信奉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就可能是一种“拔根”的教育。令人担忧的是,如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许多父母变成了“教育狂”,如全国83.6%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达到前15名,为此目标给孩子报的补习班占满了节假日,导致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而睡眠不足。
我常常在想,如果学校和家庭都是进行“护根”的教育,那么,孩子就等于生活在天堂里,拥有金色的童年;如果学校和家庭只有一方是进行“护根”的教育,那么,孩子就等于生活在矛盾中,拥有灰色的童年;如果学校和家庭双方都是进行“拔根”的教育,那么,孩子就等于生活在地狱,拥有悲惨的童年。
您是不是一个真正爱孩子并且懂教育的父母?您孩子所在的学校是不是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对于孩子生命成长根基的需要是“护根”还是“拔根”,或者说是捍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几乎可以成为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鉴别标准。
爱能改变一切
可以说,男孩危机也是父母危机。正如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博士所认为的:导致男孩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普遍将儿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这种工业化体系,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但是,我始终相信,爱能改变一切。当父母们和教师们真正意识到男孩危机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爱心,他们会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为了造就真正的新时代的男子汉,拯救男孩的行动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从小培养五个极端重要的男子汉品质,其中,责任心是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基石,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则像四支利箭,直指男孩的四大危机。
智慧大师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那么,父母和教师具体该怎样拯救男孩呢?我想,最需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以下三条,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二是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三是把男孩教育与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
父母与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改变,改变看待男孩的视角:男孩有缺点,也有优点,但更多的是不同于女孩的特点;改变对待男孩的方式:当男孩表现胆怯时,我们不是一味指责男孩,而要让男孩在接受自己胆怯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勇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改变对男孩的要求,变苛刻为宽容: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理解男孩,不放弃对男孩的信心。
二是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
男孩危机往往与父教缺失密切相关。2008年,在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中发现,当遇到烦恼时,日韩美三国高中生把父母均列为前5位的倾诉对象,而中国的高中生只把母亲排在第3位,而把父亲排在前5位之外名列网友之后。可以说,中国的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教危机。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组认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全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对于父教缺席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这样解释: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怎样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呢?首先,父亲要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的身边,并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给儿子做出榜样。同时,母亲以及所有家人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促进男孩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他对于成长为男子汉的向往,鼓励其勇于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是把男孩教育和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就像雄鹰需要天空,就像骏马需要草原,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没有运动的男孩一定是问题男孩。
值得明确的是对于运动含义的理解。运动固然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强心健魄,甚至可以成为儿童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看过体育比赛我们都会明白,所谓运动一定是讲标准讲规则讲团队精神的,因此,运动者必须学会并养成遵守规则、顽强拼搏、密切合作、崇尚荣誉等良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不正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吗?
培养男孩养成运动的习惯,不仅可以强心健体和促进社会化,而且对于顺利度过青春期具有特别重大的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男孩教育应当从体育开始,而父亲是第一责任人,也是最好的教练。
当然,女孩也是需要运动的,只是男孩的需要更加强烈。游戏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是特别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儿童教育从游戏开始,是比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更精确的说法。随着男孩长大,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要相应增加,自然需要较为专业的指导。
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坚持做到这样三条,每个男孩都会是健康的、快乐的、向上的,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大有希望。当我们的男孩成为强悍的富有责任感和竞争力的男子汉时,不仅仅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也会让女孩深受其益。这些,正是我们在《拯救男孩》一书探讨最为深入的内容。
特别感谢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百忙之中清晨执笔作序热情推荐本书,他高屋建瓴的评论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事实上,我们与朱教授有共识,即女孩更需要拯救,因为男尊女卑的严重倾向远远没有改变。我们之所以写《拯救男孩》是因为男孩成长同样有危机,但这种危机被普遍地忽略了,甚至忽略到近乎无知的地步。我们完全赞同朱永新教授的观点:“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