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隐性暴力吗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你家有隐性暴力吗

2010-05-08 09:25:11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近日,番禺某小区发生了父亲体罚孩子致死的事件。由于和妻子关系紧张、生意不顺,该父亲一怒之下失手将儿子溺死在浴缸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盛怒之下对孩子施加暴力致死的例子固然有点极端,并不多见,但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中家长无意中对孩子的“隐性暴力”十分普遍,而家长往往也没觉察到。

专家表示:家长通过言谈、表情等隐蔽方式给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都属于“隐性暴力”。“这种危害起初并不明显,所以常被忽视,但日积月累,当伤害累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和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文/记者 冯秋瑜 插图/王路侠

恐吓:“你再哭,就给你扔楼下去!”

两岁半的丁丁刚去幼儿园,非常不习惯。每天早上都要哭闹好一番,弄得家长和老师都没办法。丁丁爸索性把丁丁放在教室里就走了。可害怕的丁丁还是哭个不停,幼儿园老师面对这么多哭闹的孩子,也难以保持耐心。丁丁班上的陈老师威胁丁丁说:“你再哭,就给你扔楼下去!”吓得丁丁赶紧止住了哭声。可丁丁心里也有了阴影,那以后更加不喜欢上幼儿园了。

威胁:“再不睡觉,妈妈不要你了!”

桃子妈妈是个很温柔的母亲,生孩子前前后后也看了不少育儿书籍,她曾经暗自下过决心:自己绝对不要做一个打骂孩子的妈妈。可是前几天,桃子妈妈却破例对不到两岁的桃子进行了严辞训斥,甚至几乎要动手打孩子了。桃子妈妈对记者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原来,小桃子晚上9点多睡下后,12点多就醒了,然后就怎么都不肯睡,偏要到阳台去玩水。妈妈怎么哄都说“不要”,讲故事、唱歌通通不起作用。桃子妈在地下抱着桃子走了两个多小时,胳膊和腰都累得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把小桃子“丢”在了床上,大声威胁桃子说:“你再不睡觉妈妈就不要你了!”

代办:“这个破玩具你留着干什么?”

一天,小学一年级的雯雯宣布“最讨厌妈妈”,还在家里大闹了一番。原来,在雯雯上学的时候,妈妈收拾房间,把雯雯小时候的玩具扔的扔,送人的送人了。结果雯雯一回家就委屈得大哭,心里对妈妈怨恨极了。可妈妈也感到有点奇怪:“不就是一箩筐破玩具吗?孩子真是太任性了。”

强迫:“不许哭了,憋回去!”

崔珍的儿子小山今年5岁,一遇到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就吭吭唧唧地哭个不停。而崔珍最近在公司里也遇到了点不如意,心情很差。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儿子又让自己心烦。制止儿子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崔珍就对儿子喝道:“不许哭了,憋回去!”小山见妈妈凶巴巴的,就生生地把哭泣给“咽”了回去,但又很难“咽”回去,还在抽泣。崔珍又喝道:“数三个数,要是还抽泣妈妈就打你了。”小山很难受地止住了抽泣。

贬低:“你这个笨蛋,我看你以后只能去捡垃圾!”

三年级的张磊上课经常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也不太好,总是排在班级的倒数几名。对此,在一家国企工作的爸爸妈妈觉得非常没面子,可自己又没有太多时间辅导孩子,只能抓住机会就“督促”孩子进步。张磊妈妈觉得,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竞争意识和紧迫感,所以经常骂小张磊是“笨蛋”。“你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看你以后只能去捡垃圾,没人会要你的。”

专家支招:

对付“隐性暴力”需要强有力的心灵力量

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孩子在家长面前是弱势人群,因此家长要特别警惕自己可能不小心导致的“隐性暴力”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而对付“隐性暴力”,家长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下工夫:

把孩子当作个体来尊重:

虽然孩子的生命来自于父母,但家长不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甚至“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活大,你就应该听我的”等等。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对孩子的虐待和暴力就非常容易发生了。

孩子的情商需要成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可孩子偏偏总是有很多“问题”,稍有不满就以哭闹相逼。事实上,用哭闹解决问题正是孩子还未成熟的标志。

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也确实无法面对,所以“哭闹”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很多时候这种本能是出于自我保护,不过也有很多时候,哭闹只是为了达成“任性”的目的。家长应该学会面对孩子的哭闹,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理智地面对,进而在点滴生活中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逐渐走出哭闹的困境。

爱心和耐心不可或缺: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无拘无束,自由散漫,也难于理解家长的“道理”,动辄以哭闹相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容易跟着由无奈变为焦躁,最后,为了解决问题,只好严辞责备以至于动手打孩子。“很多家长本身也很无助。”

“但是所谓孩子,就是与成年人有区别的,他们天真烂漫,可爱无邪,却也难以管束,放纵恣意。孩子的成长,的确需要父母付出很多代价,这代价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对于耐心的考验,其实这也是对家长爱的考验。如果认为自己难有这样的耐心和爱心,家长就要在选择生孩子之前慎重考虑,可一旦把孩子生了下来,就应该给他时间和耐心,等待他的成熟。”

行动胜于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要旨就是“行动胜于语言”。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孩子往往难以听从。但如果家长在行动上给予孩子严格的规定,孩子就容易了解并遵守了。

比如说,如果孩子夜里还想出去玩,不想睡觉,家长可以让孩子哭闹一会,并不断给孩子讲道理:“晚上不能出去玩,太阳公公也回家睡觉了,晚上出去玩容易感冒。”如果孩子执意不肯,就任孩子继续哭,家长可以用轻轻拍、抱抱的方式抚慰孩子,但坚决不能听从孩子,让孩子出去玩。这样,孩子一段时间后就自然哭累了,睡觉了。

切忌自己情绪化: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情绪化。“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经常不一致,自己心情好、有时间的时候就对孩子亲爱有加,孩子提出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但如果自己心情不好,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把脾气撒在孩子身上,即使是孩子的合理需求也不高兴理会了。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

家长要学会自控,才能引导孩子成长。

记者直击:

“隐性暴力”不少见

谈到“隐性暴力”,广州“苹果树”亲子中心专家刘智刚对记者介绍说,到该中心来的孩子中,有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不愉快的亲子关系造成的,而通常这种关系中都有虐待的成分。“很多家长以为只要不打孩子就不算虐待,可他们有所不知的是,虽然身体没有伤痕,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却不亚于断手断脚、鼻青脸肿。事实上,家长对于孩子的威胁、撒气,或是随意扔了孩子的一个小物件,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记者采访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隐性暴力”的确并不少见:

隐性暴力话你知

威胁要伤害孩子,动不动就让孩子心惊胆战。

“翻脸像翻书”,把气出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

随便丢掉、破坏孩子的私人物品或有纪念价值的东西。

过多干预,不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一切都要受家长控制。

侮辱、贬低、嘲笑、骂孩子,特别是在外人面前。

在情感上或言语上冷落孩子,让孩子有被抛弃感。

遇事过于苛刻,总是拿别人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