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个幼儿园,却成了无数家长的烦心事。新华社昨发出长篇通讯关注幼儿教育投入不足之弊。针对目前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我们可以对近期一系列入园问题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家长“择校”、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并非入园难的主要原因,其根本症结还是在于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教育投入过低。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实行“社会为主、公办示范”,对于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缺乏重视,这就导致政府的直接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6%。地方省市在学前教育的投入平均仅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3%左右。这些有限的财政投入,很多也投向了“示范园”、“优质园”。这就必然导致幼儿园整体供给不足问题。
从媒体报道上可以看到,北京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园名额,不惜彻夜排队,最长的可坚守九天八夜。在上海同样不例外,家长为了确保孩子能读上幼儿园,常常要去居所周边几个幼儿园报名,以避免被刷下来后无园可入的窘境。据新华社报道称,北京市幼儿园总量从1996年到现在下降了58.57%;天津市一些热门公办幼儿园报名人数和招收人数之比超过4:1;深圳市幼儿园供需缺口接近一半。由于供需失衡,家长不得不托门路、找关系、拼背景。许多没有背景的家长,只好交费提前把孩子送到公办园的亲子班去“占坑”,为的是能获得入园机会。公办幼儿园粥少僧多,而民办幼儿园又存在两极分化。一种是动辄千元的高档幼儿园,还有一种则是办园质量低劣,甚至没有合法许可的山寨幼儿园,让家长无从选择。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编制和资格标准,致使幼儿园教师身份待遇难以落实,工资水平、职务晋升等得不到基本保证,幼教队伍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素质下滑,也导致了家长对幼教现状严重不满。
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 “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形象地描绘出幼儿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以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根是基础,关系全局。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硕果累累。但是,脱离义务教育并缺乏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最昂贵的教育。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此前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相比在公开征求意见稿中“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其重心已经明显移到公办为主,符合了民众对学前教育公益性属性的期待。
事实上,政府是学前教育的主体,这是当今国际学前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纲要》明确了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方针,当务之急是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中,在地方财政预算中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居民子女日益迫切的“入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