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优质教育辐射进新区就能缓解老区择校热?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广州优质教育辐射进新区就能缓解老区择校热?

2013-09-24 10:59:07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深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将是广州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两大“突破口”。

●通过教育集团的组建、学区的划分、校级联盟的组建等,进一步完善优质的教育资源。

《关于促进广州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开学之初,广州接连抛出了一系列教育的重磅政策。

从实施名师分批流动,到将都会名校延伸至新城区;从建设教育国际化合作基地,到启动职业英语行动计划联盟。很显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深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将是广州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两大“突破口”,引领着教育资源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

然而,这几步棋能否扭转广州各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的困局?名校的扩张是否会造成新的“择校热”?备受热捧的外国语学校是否会成为各区“掐尖”的工具?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如何监管校外机构与公办学校的合作行为?站在新政实施的起跑线,这是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近日,南方日报独家专访了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试图从教育部门官员的视野中寻找破题的思路。

●谈教育均衡学校规范化建设各区已达平衡

南方日报:开学以来,广州一连抛出了数个有关教育发展的重磅政策。您如何看待广州教育的发展形势?

屈哨兵:我认为应在三个框架下谋划广州教育。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广州的外来务工人员是个庞大的群体,如何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质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二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广州本地户籍人口在中心城区、北部城区和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第三个是“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

对于教育均衡问题,如今中心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量聚集,有强大的吸收力。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所提出的命题是如何把这样的资源延伸、覆盖到广州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一方面是出于缓解老城区“择校热”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考虑如何让新城区本身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此外,全市包括区县域各级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也使得教育资源趋向均衡优质。

南方日报:“择校热”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广州有何解题思路?

屈哨兵:从教育规律的角度说,人是有择校的需求的,每名家长都希望选择适合自己子女发展的学校,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存在的。对广州来说,“择校热”之所以出现,不仅因为人们的需求,还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人们需要跨校甚至跨区域来选择。

近年来,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攻克。一是规范化学校的建设,解决学校硬件条件的均衡。如今全广州的学校规范化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教师队伍尤其是校长队伍的建设,比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等,还专门针对北部山区教师队伍的实施培养工程,去年共为1200多名山区教师提供培训。三是在条件均衡和教师均衡过程中,通过区(县级市),区域内救济助学与校际帮扶的方式来实现。此外,还通过教育集团的组建、学区的划分、校级联盟的组建等,进一步完善优质的教育资源。

南方日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否由于教育资金投入不均造成的?

屈哨兵:当前在学校建设板块上,我们使用的概念是“规范化学校建设”,这几年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更科学、更严密、更有针对性。从这点来说,各区县政府的教育投入,在每所学校标准化建设上的要求是一致的。当然,各个区域内也会有各自的特点。

现在市民比较熟悉的“示范性高中”、“省市级重点学校”,实际上是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称呼和评价。而这几年,我们对学校的质量评价更提倡称“规范化”和“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们更愿意向社会传递:各区在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已基本达到平衡。

南方日报:可是在市民听来,“标准化学校”这个称呼跟“省一级”、“市一级”学校相比,在质量上似乎有落差。

屈哨兵:我认为,这个落差可以通过时间来解决。身边的好学校在口碑相传中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义务教育布局的过程中加大宣传,同时对这些学校体制的转变加以引导。事实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

我认为,要综合评价一所学校,应该看校长的课程建设的领导力、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学校与社会能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等几个维度。学校的成名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教好了一批学生也不能马上成名,需要在很多年后学生事业成功,大量人才对社会有所贡献,学校的美誉才能口口相传。因此,学校的成名过程比较漫长,比较把不准,不能太着急。

我相信,学校评价体制的转变,会引导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发生一些变化。

●谈名校扩张将出台文件规范“名校办民校”

南方日报:事实上,广州的“择校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就是“名校办民校”的受捧。您怎样评价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

屈哨兵:“名校办民校”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当初因为国家要办示范性高中,为了增加高中学位,有的学校就不再办初中,将初中分离出来。从法律上看,当时出炉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可以说,“名校办民校”存在合理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公办名校怎样对其进行品牌管理、如何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以及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民办学校的“四独立”(独立的法人,独立的财务核算、人事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分离规范管理的要求。广州也按照相关的要求去做。

至于下一步,“名校办民校”走向何处,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共识。但原则是,作为国家,要担当起义务教育阶段对孩子的教育义务,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公办学校来完成义务教育的使命。

南方日报:您的意思是否“名校办民校”可能会收归国有?

屈哨兵:对于“名校办民校”,是收归国家所有还是朝着民办的方向走得更远,这个要经过充分调研之后作出选择,目前先要不断地规范。

南方日报:教育部门此前也透露过,示范性高中有复办公办初中的考虑,但“名校办民校”毕竟对广州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声音认为,此举是对它们不公平的打压。您怎么看?

屈哨兵:我认为不存在打压的问题,这些年,“名校办民校”在政府支持和学校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公办名校也为此付出了很多,民校是名校带大的,现在要求这类学校与母体之间“四独立”,具体是要“放单飞”,让民校不再是“空挂户”,还是让公办名校把这批民校接收回来,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考量。有关部门正讨论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上述的这些情况都会有所考虑,下一步还应该制定一些细化方案。

●谈教育国际化办外国语学校不以送学生出国为目标

南方日报:除了“名校办民校”,广州的众多外国语学校也加入了“小升初”的生源战。有言论称,各区办外国语学校实际上是“掐尖”的工具,您怎么看?

屈哨兵:我认为,教育国际化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和储备。教育有一个使命和功能:当社会民众需要某类教育的时候,政府要尽量满足社会的需求。举办外国语学校正是在满足民众需求上政府作出的努力。从这一点说是值得肯定的。

外国语学校本身具有特殊性,受到大家的追捧,很多孩子去报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又确实会导致外国语学校对学生有一个筛选,以致在社会看来是一个“掐尖”现象。

在此我要提醒,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理性看待外国语学校。外国语学校只是办学类型上的一种,如果仅仅是因为跟风,或者想让出国更加便利就选择外国语学校,这就把办学初衷扭曲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情怀的人才,并非以出国为目标,我们任何一所学校都担负了这样的功能。因此没必要对外国语学校盲目“追肥”。

南方日报:目前广州有越来越多公办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班,对于这些课程中产生的高收费和招生宣传,政府部门如何监管?

屈哨兵:对于滥办和乱办国际班,我们持坚决反对态度。但教育部门要面对现实需求,尤其在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基于各种考虑通过各种途径申请出国,因此政府也不应该过多缺位。这是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公办高中做一些开设国际课程的尝试的原因。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公办高中借此敛财。

根据规定,公办高中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开办国际课程班,但要严格进行成本核算。符合申请要求的学校可向教育部门申请,教育部门会对学校进行评价、引导,然后还要经过物价部门进行成本核算和收费备案。国际课程班须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建设。

●谈教育公平参照往年择校招录比定出公办高中非户籍生拟占10%

南方日报:近日,异地中考政策征求意见二稿的新内容备受关注。其中提到,未来公办高中招收非户籍学生的比例不高于10%,这个比例的设置有何根据?

屈哨兵:解决外来工子弟的入学问题是全国性的难题,我们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要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广州能有书读。至于能否就读初中阶段教育后的学校,对广州而言有两大路径:一是满足相关条件的一部分孩子能够升读高中,另一部分孩子升读中职。如今,中职对非户籍学生是敞开大门的。但高中面临的难题是,广州本身的高中学位资源不可能无限扩大,高中资源的建设虽然不断发展,但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

近年来,非穗户籍学生通过择校的方式进入广州的公办高中,如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取消择校,异地中考的政策是为外来工子弟在穗读公办高中打开另一扇窗。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我们对之前以择校方式进入公办高中的非户籍学生作了一个大体测算,提出约为10%的招录比例。具体如何核定操作还会进一步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这个比例意味着两个含义,近年来非户籍孩子通过择校方式就读广州高中占招生总数的比例通常是在8%—10%之间。此外,我们将对高中学位进一步扩展,目前“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有新的学区规划,如果有新增的学位,要多拿些出来尽量提供给外来务工子女。

记者观察

名校扩张应量力而行

多年来,广州“择校热”的形成与优质资源的不足、不均密切相关。名校“老城区多,新城区少”的格局使每年升学考的跨区生比例处于高位。而“择校热”更从高中阶段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校与校间招录的差异让人吃惊:一边是30∶1的名校招录比,另一边却有上百的补录空缺。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最近一系列促进教育均衡的文件中给出了答案——一方面通过师资的适度流动,让名师分批走入弱校,扭转“强校恒强,弱校恒弱”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量上补足新区优质学位的空缺,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引进17所公办学校。让人期待的是,这批公校中不乏北师大学校、华师第二附中、执信中学等金字招牌。

名校资源的扩张延伸能否产生聚合效应,有效缓解老区的“择校热”,目前仍有待观望。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大动作将有助于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提升新区置业安居的吸引力。名校群的建起,亦将填补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空白,给市民更多的选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来看,南沙、增城、从化等新城区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大批量地把名校辐射延伸到新城区是否会供过于求,政府应先测算好人口变动和布局调整,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此外,有专家提醒,名校到新城区开办分校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自身的快速膨胀。名校辐射的核心应该是理念和管理,骨干教师的调配、校区间课程的衔接、管理的分工等都需要细化考量。教育部门也应当对新校的建设有更多的引导和规范,避免优质学位被稀释,名校成为一个空壳的“招牌”。

广州近期教育政策

①广州拟出“牛校”名师或分批走进弱校的新规

②广州异地中考方案拟春节前出台 2016年实施

③广州中考新政过渡期 明后两年借读生免交择校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