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升初家长为何爱“民”不爱“公”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广州小升初家长为何爱“民”不爱“公”

2013-11-12 17:32:39     标签:小升初资讯

广州市拟取消“小升初”民校笔试的消息在各学校、家长群里炸了锅。很多家长对于取消“小升初”民校笔试至今仍“半信半疑”,许多民校则不知所措,甚至公开表示不满。

1

只要了解在广州“小升初”中民校所扮演的角色,就不难理解为何取消笔试引来如此大动静。广州的民校每年将大部分尖子生收入囊中,“优质生源→优质高中→重点大学”,这一条普通公立学校(遑论真正的民办学校)无法复制的路径,成为他们的“金字招牌”。倘若取消笔试,即使不像公办“小升初”一样电脑派位、就近入学,与公办初中站在同一条起跑线,采取面试的方式,民校这种优势就大打折扣,他们岂能泰然处之?

家长为何爱“民”不爱“公”

公办初中免费,而民校收费不菲,一年数万少不了,为何家长们仍削尖脑袋、求爷爷告奶奶往民校里钻?看一看民校的“威水史”,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广州25所优质民办初中的毕业生只有4500名左右,95%以上能获得优质高中学位。以民校育才实验学校来看,毕业生进入示范高中几乎是百分百,其中90%以上能够进入前六名的高中,而这些优质高中80%以上的学生能够上“一本”线。上优质民办初中,进入排名靠前的高中,考入重点大学,谁也不能拒绝这条路的诱惑,这是民办名校招生惹人“眼红”的原因。

要是你认为那些鼎鼎大名的民校姓“民”,纯属民办,那你就错了,其实有名的民校都有公办名校的“血统”,与公办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梳理“名校办民校”的流变史,一种情况是广州当年建示范性高中时,一部分优秀学校的初中部被取消,为了分流初中教师,于是通过办民校来作为过渡; 二是可以追溯到最初的择校现象,当时学校按政策可以收一定比例择校生。由于学校不能擅自扩大择校生招收比例,且择校费用途受限,一些学校便以办实验班的方式扩大招生,后来很多学校干脆将实验班改为民办性质的“实验学校”。许多民办名校,不但师资是名校师资,甚至连校舍也沾公家的光,譬如占用被取消的公立中小学。

民校本来就不该傍“公”

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公办学校负责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提供差异化教育产品,各行其是,细分市场,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特色是民办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是赖以生存之道,只要办出特色,就不愁没有市场。

被国人熟稔的英国伊顿公学就是一个最佳范本。这所私立寄宿制的男子中学,每名住校生半学年的学费大约是8000英镑。即使学费不菲,也不是想进就进。据统计,英国每1500名男孩中,只有一名能进入伊顿公学读书。不说其他,仅以师资为例,伊顿的教师很多是博士、专家,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入校后,每名学生都获分派一名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

因此,取消“小升初”民校考试,将其纳入统一招生轨道,只是“公”“民”剥离的第一步,更多深层的东西还远未触及。从长远来看,“名校办民校”是不符合教育发展大趋势的,需要做更多的规范工作,厘清公办与民办学校的职责与界线,避免双方存在说不清的利益勾连。其中包括,严格审批新的“名校办民校”,不能再开口子;对原有的“名校办民校”进行改革,或与原母体分开,办成真正的民校,或者抛离民资,办成真正的公办学校。

“名校办民校”为何有争议

“名校办民校”之所以饱受争议,无论法理上还是实操上,都存在不足。

其一,以考试招生违反《义务教育法》。法律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制度,民校“小升初”招生考试,明显有违这一法律规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但条例的刚性比不上法律,且不能违反上位法。法理依据不足,是“小升初”民校自身难以逾越的“雷区”。

其二,高收费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相左,开了中小学高收费、乱收费的口子。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以民营的名义高收费,实际上把办学变成了营利性的活动,扭曲了义务教育的办学宗旨,加重了公众的负担。要知道,这些名校多半姓“公”,并非纯粹的民办,收如此高额的学费属“一校两制”,于理不通。

其三,侵占公办教育资源,损害教育公平,甚至造成国资流失。“名校办民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质的师资,将公办学校优秀师资部分投入到民校教学工作,这是公众最不满之处。此外,学校的巨额收入在“体外循环”,有的成了利益集团的钱柜,有的落入私人老板的腰包,“一校两制”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四,提前“掐尖”,恶抢生源,加剧教育不均衡乱局。民校赶在公办初中电脑派位之前考试招生,将“尖子”提前捋走,将差生留给公立初中。一些公立学校因为招不到优质生源而影响教学质量,社会认同度降低,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这一结果与政府一直提倡教育均衡的目标背道而驰。

其五,挤民校加重了学生负担。“小升初”民校考试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高考,录取比例常常只有1/10,甚至更低。想在考试中胜出,备考的学生往往要提前一年或半年就参加针对这类民校招生考试的各类课外辅导班,此举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外学业负担。进入民校之后,“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也与素质教育相去甚远,让一些学生吃不消。

其六,“名校办民校”挤压了真正民校的生存空间,恶化了民校的生存环境。“名校办民校”得天独厚、左右逢源,无论是政策资源,还是财政投入,都是真正民校所无法比拟的。真正的民校要么沦为专招民工子弟的末流学校,要么等着死亡。这一现状阻塞了民间资金进入教育的渠道,使原本有意投资创办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望而却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