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名片】
徐立之,分子遗传学家。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移居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中心遗传学及基因工程计划的主管兼首席遗传专家,多伦多大学教授及H.E.Sellers囊状纤维症讲座教授。
1989年,徐立之领导的研究小组准确发现人体第七条染色体内的囊状纤维症基因缺陷,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遗传学界的权威地位。
2002年9月起任香港大学第十四任校长。2005年10月,徐立之率领香港三所大学,完成破解“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2.5%的研究工作,为发现人类疾病与致病基因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同年,徐立之被香港市民评为“最佳大学校长”。目前,徐立之教授仍致力研究囊状纤维症,同时积极探讨其它遗传及疾病基因,并在香港大学负责督导基因研究中心的工作。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和第26届世界大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日前走进多次蝉联亚洲地区最佳学府的香港大学,与港大校长徐立之先生一席深谈。
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徐立之校长谈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谈深圳与香港一体化发展的前景,谈香港大学在深圳发展的打算,言谈中透出作为一名教育家、科学家对香港、对国家发展的深入思考。
排名靠前,并不一定等于一流大学
记者:今年5月,一家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布最新的亚洲大学排名榜,香港大学在评分中取得满分100分,继续蝉联亚洲区最佳学府,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第二。在这个名单里的前十位中,找不到一所内地大学。请问徐校长,你怎么看待香港大学的这个名次?
徐立之:你刚刚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排名,第二件是世界一流大学,现在人人常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我打个比方,排名就像是人在比高比重,而国际一流大学则是比漂亮,二者是两回事。
看一所大学做得好不好,能不能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其实不是比高比重,是比漂亮。这个“漂亮”,是从你的科学、学科、研究,以及学校训练学生、为社会培育人才等方面去看的。即使是这样,也很难比较,因为每所大学的背景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美国的大学跟香港的大学、跟欧洲的大学,其发展背景、面临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怎么能放在一起比呢?所以,这些排名机构就会找一系列指标,如国际化、老师跟学生的比例等等,这些指标做起来比较简单。但光去看这些指标,却容易忽略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有一年港大比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排名还高一名,有人就觉得奇怪。细看会发现,在比较国际化这项指标时,我们的分数比斯坦福高。所以,在排名方面,一系列的指标堆积起来,并不等于就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某一学科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你的老师被请去做主题演讲,这可以说明这个学科是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的。我们学校有几个学科是这样的。而在学校的教学方面,学生、校友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其实也是很难去考量的。但是,如果学校办得不好的话,你就什么指标都排不上去。香港大学有些东西是做得好的。譬如,除了强调国际化,国际学生很多,还坚持在全球招聘最好的人才;我们还特别看重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如校友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并通过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社会责任感,等等。这是港大的一个传统,也造就了香港大学成为一所在国际上排名很高的大学。
内地办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时间
记者:这些年来,内地一直在探讨,为什么我们的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还比较远。您对内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看法?
徐立之:现在,很多内地的大学都提出了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这需要时间慢慢培育。一个新的文化,需要时间来培育,不能说明天马上就可以,一说就行了。其实,内地大学的机会也很多,很多大学也做得非常好,现在很多国际的会议,都有请内地大学的老师去作报告。但是,这只是好大学的一个方面,是大学排名中的一个小部分。
记者:您是说,主要是时间的问题?
徐立之:对,我觉得就是时间的问题。内地有些大学,用很多钱去吸引一些国际著名学者进来,这样做的效果,新闻价值非常高,也确实可以吸引不少学者到那里去。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文化的背景,没有一层一层的人才培育方案,没有政策在后面跟进,只是好看,实际作用不会很大。所以我认为,时间是最主要的问题,这方面需要有耐心。
长期来说还是大学的建设需要一个稳固的发展。就像建金字塔一样,大学不仅要培育金字塔上的顶尖人才,也要训练更多可以支撑金字塔的普通人才;我们既要有国际一流的大学,也要有更多其他的大学。高等教育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一个国家富强起来了,就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接受高等教育,但并非所有大学提供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培养、训练的人才对社会有用。
记者:现在,中国大学体制改革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大学管理由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演变,这在国内已议论多年。
徐立之:去行政化,说了很久了。 我觉得,内地大学的行政管理太多。我们一方面希望不要有太多来自外面的管制,另一方面也想做好学校自身的管制,主要是不要浪费资源。这个只能是慢慢来,要在一个好的方向、好的政策之下,慢慢找到自己的一个环境。事实上,每个国家、每个大学的背景和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一套。因为办学环境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
要找到适合中国大学发展的模式
记者:中国内地的大学数量不少,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徐立之:我是做基因研究的,我觉得以中国人的脑筋而言,能做好科学的人是很多的。譬如说,国际上在基因研究方面,很多好的科学家都是华裔的。为什么我们自己培养不了顶尖人才呢?关键在于环境,环境不是一天就把它弄好的,它包括硬件,还有软件,软件就是制度,这也需要时间。
现在内地也很重视环境、制度的建设,我相信一定可以慢慢打造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研究员、学者。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还存在很多其它因素制约,而这些因素需要时间慢慢改变。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是长期的发展,方向要弄对,其它都可以慢慢调整。同时,也不能全部照搬别的国家、别的地方的方式,好的可以借鉴,关键要找到适合我们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模式。
希望学生思想开放眼界开阔
记者:香港高等教育素以国际视野、学科前沿、学术领先、多元化等享誉世界,特别是历史最悠久的香港大学,不论是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全球人才招聘等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优势与特色。您可否谈谈香港高校在这方面值得国内借鉴的经验。
徐立之:借鉴就不敢当,因为每个地方、每所大学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每年都有学生到国外去交流,我们叫交换生。现在差不多1000人出去,大概占本科生的三分之一。每年我们招生3000人,有1000人出去的话,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因为同时也有1000人进来,所以我们要求那些外来的学生,一定要跟本地生住在同一个房间,这样可以在宿舍里面就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而不仅仅是在课堂里面。
这一点,在教育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虽然在香港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但我们一定会坚持。因为,让学生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学习、生活、成长,他将来的视野就会广阔,而不会只是看到自己的地方,以小地方文化的背景去做事。所以,港大的学生很灵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适应。
记者:所以内地很多高考状元都愿意选择香港大学。
徐立之:是的。一个学生,在另外一种学习环境下成长,他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把他放在一个他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就可能把他自己潜在的能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去面试同学时,会问一些问题,希望同学能表达自己,有时甚至让他们随便说。这样,半个小时下来,你就可以发现哪个比较灵活,哪个思想比较开放。越开放,就越能吸收新的知识。所以我们欢迎这样的学生,也不一定是状元。
深港合作,教育应领先一步
记者:今年2月,香港大学对外公布将与深圳市政府合作,由深圳市政府免费提供一幅位于南山区面积达100公顷的土地设立校区,而港大则负责安排与高新科技相关的部门进驻。对于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这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请问徐校长,在深圳设校区的愿景是什么?
徐立之:其实,我们这样做,是希望港大的同学有机会在内地生活。而现在,也开始在小规模地进行。比如,有一群建筑学院的学生,每年都会有一个时期在上海,我们想让这些学生熟悉内地建筑的文化和环境,所以就把上海作为一个教学中心。老师跟学生一起去,同时聘请很多其它国际上的老师,跟内地的老师一起,跟他们上课。这种模式,很多外国大学觉得非常好,希望能加入我们。
说到在深圳设校区,我们设想,要把一部分学科的教学时间放在深圳,而不是在深圳扩充我们的招生。当然,深圳的学生我们也会照顾,这方面也可以跟深圳的大学合作。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大家都想了解,而我们的英语教学对于国际交流比较容易,利用这个机会也可以把深圳整个教育的气氛再提升。这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另外,香港实在是一个很小的地方,香港的大学生以前都是说在本地找个事情做算了,但现在很多学生都到内地找工作。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国际化,不只是收本地生。
对我们来讲,深圳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地方。以前交通不发达,从港岛坐船到九龙都要花很多时间,现在香港到深圳非常快,有什么分别呢?我觉得香港跟深圳将来是一体的,而要真正变成一体,教育应该作为领先的一步。所以,香港大学将来可能有很多的活动,都在香港边界之北的深圳进行。
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
记者:深圳现在正在筹办南方科技大学,方方面面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徐立之:我觉得,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在这么短短的30年时间里,深圳建设得那么好。深圳这些年的发展,也刚刚处在全球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所以深圳就顺了这个风,顺了这个水,抓住了这个机遇,建造了这座城市。开始搞建设的时候,也没有特别迫切需要自己培育大学生,但现在确实很需要。每个城市都需要自己的大学。现在深圳有这个条件,有办大学的实力,也有机遇,要尽量去利用。但是,大学是有不同类型的,不是每个大学都要做得一样。从这个角度讲,我没有太多的建议。
记者:还有一件大家都很关注的事,就是深圳滨海医院,现在已正式更名为港大深圳医院,由港大和深圳方面共同来运营,您觉得这会给双方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徐立之: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一个好的医学院,它需要病例,而港大把医院建在深圳,对学生的训练和医学院的研究都会很有帮助。另外一方面,深圳也希望搞一个国际一流的医院,香港大学在医学方面的教学研究上很有经验。可以说,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合作。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会找到一个新的医院运作模式。
深港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记者:您前面谈到,深圳是一个奇迹,它很年轻,才30岁。您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有什么祝福?
徐立之:人30岁的话,由青年进入中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所以我觉得,深圳有很好的开始,也有很好的根基,再发展下去,更有很好的前途。我常常说香港紧邻深圳,希望我们香港的大学可以跟深圳一起合作,创造美好的未来。香港大学的发展,也应该配合邻近地区的发展,不能只是看香港现在的需要。
今年恰恰又是香港大学建校100周年。对一个学校的历史而言,100年是很短的。世界上七八百年的大学多得是。无论是深圳,还是港大,我们都有很好的开始,有很好的文化、很好的风气,希望我们继续为国家、为世界努力。
大学简介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香港最高学府,是香港第一所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先生曾习医于此。1911年,“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港大,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
港大校园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立校以来一贯采用英语教学,在人文、法律、政治及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至2008-2009年度学生数目达到21652名,包括2068名内地生及国际学生。
2009年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将港大列为世界第24位、亚洲第1位,与日本东京大学在伯仲之间。
【采访手记】
称职的科学家
有魄力的校长
夏日,一场大雨将港大校园洗刷得分外妖娆、清新。
香港大学位于香港岛薄扶林道。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既没有朱红的宫殿式大门,也没有高高的围墙,更没有威严的门卫把守,任何人都可以“大摇大摆”走进去。只有大门口上“香港大学”几个金色字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亚洲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
走进大学校门,走阶梯、乘电梯、爬斜坡,依山而建的大学,注定了整个校园高低不平,缺少空旷平地。抬头望,除了绿荫大树,便是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占地只约有16公顷的校园,与国内大学相比,简直是太“精致”了。但是,放眼望去,校园内却处处可见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如本部大楼(1910年)、仪礼堂(1914年)、梅堂(1915年)、西洋式建筑解剖生理学馆楼(1913年)、邓志昂楼(1929年)以及学生会大楼(1919年)等等,无不显示出大学历史悠久的一面。
校长官邸位于校园的制高点大学道1号。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很难发现掩映在绿树中的官邸。
刚进校长官邸,港大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助理总监徐佩莹小姐就对记者说,校长已在恭候,可以进行采访了。
徐立之系一条墨绿色的领带,领带上印有香港大学校徽图案,校徽正中端书四字校训:“明德格物”。“明德格物”,语出《礼记·大学》。以此为训,香港大学走过了百年的春华秋实。
其实,记者曾多次与徐校长在公开场合见面,印象中,他总是那么笑容满面、风度翩翩、才思敏捷,没任何架子。
在各种公开场合及新生入学典礼上,徐立之校长会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演讲;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他又以一口地道的粤语交流;这次接受记者采访,他却用标准的普通话交谈。
徐立之是一名科学家,却肩负着港大校长的教育及行政工作。他说,在国内喊“去行政化”多年的今天,香港大学却还有很多事需要采取行政手段去解决,连车停在哪里都要校委员会里的小组去处理,他自己也要为学校的研究及建设去筹经费。
对于自己作为港大校长的定位,徐立之表现得非常谦卑,他说:“大学校长除了是一个职衔,就是大学一分子。以前校长是领导、是家长,什么都由他处理,但现在不是,现在应该一齐走。做校长的,要听意见,争取认同。”
徐立之强调自己“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校长”。而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位极称职的科学家,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又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朋友。除了醉心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之外,他还十分喜欢运动,如排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等等,几乎样样精通,他尤其喜欢打排球,他说,因为排球是“可以跟别人合作”的团队运动。
也许正因为如此,徐立之在完成第一个5年任期后,又获续约5年至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