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免”惠及84万非深户学生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双免”惠及84万非深户学生

2010-09-07 16:10:46     标签:小升初资讯

编者按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深圳市委市政府将于本月9日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对未来5至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教育工作进行部署,为深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高水平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进行规划。本报将从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通讯员 周仕清 房超平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小艳

“只要在网上填写申请表,然后到学校核验材料,就可以在家中静候录取结果了。即使因学位不足或条件不符没被录取,区教育局也会统筹安排到合适学校。”南山区育才四小一年级4班非深户籍学生周安妮的父母说起今年孩子报名入读这所区域名校的情况时,难掩喜悦之情,“我们和深圳户籍孩子一样不用交钱,享受免费教育。”

周安妮是深圳众多非深户籍孩子的缩影,跟她一样,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非深户籍孩子达56.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的学位、公办学校半数以上的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孩子。

让非深户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条件,是我市发展公平教育的一方面。特区建立30年来,我市通过原村小改造、“百校扶百校”等方式,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求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的教育。

大批学校甩掉落后帽子

早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由于人口骤增,学生数成倍增长,所有学校都达到饱和状态,“入学难”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

1983年初,市委市政府把学校基建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学校基建实行规划、选址、征地、搬迁、设计、施工“六统一”。当年新建扩建12所中小学,“入学难”问题得以缓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公平成为全市上下关注的焦点。市委市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努力缩小中小学校际差距,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995年4月,51所校舍差、设备设施差、教师住房条件差的“三差”学校改造,被列入教育工作重点。当年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增加430个班、2.15万个学位。

1997年,市教育局把均衡发展的重点指向办学效益,促使各类学校抓软件、求质量、出效益。从1997年到2001年,市、区两级共投入2.8亿元奖励办学效益好的166所学校。一大批学校甩掉落后帽子,进入优质学校行列。

从2001年起,全市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3年间投入7.8亿多元,近100所未达标中小学达到区一级以上标准,全市公办中小学优质学位达到广东省颁标准90%以上。

百所学校“一对一”帮扶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2006年注定是一个不普通的年份。这年8月,市政府出台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设施设备、生均经费、师资队伍和办学水平等提出明确要求,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同年11月16日,6区区长向市政府立下军令状:用3-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对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投入改造资金近10亿元,新增公办小学学位3.4万个,相当于新建30个班办学规模的小学25所,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全面启动各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将督导结果作为各区政府及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校长考核、选任的重要依据,并对行政不作为或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追究责任。

2009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9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规范化学校验收。

2010年起,开展义务教育“百校扶百校”行动,组织101所优质学校,对原特区外101所相对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为期3年的“一对一”帮扶,并加强了考核力度。

“双免”政策惠及84万非深户学生

深圳是国内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保障来深建设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大难点。我市通过办新校、增学位、简化入学手续等,使得这个难点变成了推进公平教育的亮点。

从2008年起,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符合就读条件的来深建设者子女,在公、民办学校就读的和深圳户籍学生一样,免收书杂费和课本费。此项政策惠及176万人次学生,其中84.2万人次为来深就业人员子女。

重视残障孩子和学习适应困难孩子就读,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我市在大力推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同时,还着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市委市政府对公、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和结构、布局调整。截至2009年底,全市上等级学校127所,占民办学校总数的49%,其中省一级和市一级学校58所,涌现出一批办学质量好、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名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