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石家庄奥数网 语文阅读,究竟在考什么?就从这篇不是新闻的新闻说起吧。
中青报文章成高考题原作者试做仅得1分
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劼力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
这让语文老师情何以堪啊,无独有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语言学家王力、作家王蒙都曾公开表示过,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成绩并不好,甚至不及格。今年的高考语文题,又让著名媒体人林天宏“冏”了一把。
《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林天宏爆料称,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采用了他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发表的文章《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做完该题,对比答案后发现,只能得一半分数,于是便在微博上调侃此事,“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
目前该微博已有近5万次转发,和7000多条评论。一些考生纷纷表示,“出题人就是喜欢故作高深”,“知道真相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如果您也认同这种观点,说明您其实还只是语文考试的门外汉。
语文考试会考想法么?如果是的话,考谁的想法呢?
考作者的想法?这个答案似乎最合情合理,但是并不是所有阅读题的作者都能给出一个值得信服的答案,如果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纯粹是因为写到后面忘了前面”,那每年的几百万考生别说“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是不是都要欲哭无泪了呢?
考出题人的想法?考批卷人的想法?考学生自己的想法?
似乎都不是一个很靠谱的答案。
因为语文考试从来就不考想法,考的只是文本,考的是印在试卷上的白纸黑字,因为这就是最客观最理性的依据。
语文阅读解题的过程,就是根据试题,然后判断筛选、整合、表达文本信息的过程,考察的,也就是学生对于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换而言之,语文学科本身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当文章出现在试卷上的时候,就只是在考察工具性的一面,此时的文章不再是具备文学属性的文章,而是工具性的文本。
语文阅读题中的文本就是有效信息、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的组合,和数学的图形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在理解的过程是只是在接受信息,而不是利用我们已知的问题去进行判断,当我们尝试着去和作者、出题人辩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对文本信息产生了过度解读。这就相当与我们在数学试题里把已知条件的X=3换成了X=3.1,或者X=4,已知条件都改变了,还能得出正确答案么?
所以,语文阅读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学生群众日益增长的逻辑思辨能力同学生落后的语文考试本质认知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
那么学生会在哪里出错呢?
由于思维可以是瞬间完成的,所以我们习惯了在语文阅读答案中只写结果。而语文考试和数学考试一样,依然需要还原一个逻辑的过程,简单点说吧,就是步骤。
看看孩子们的试题答案吧:
一、不完整。
“文章表达了什么感情?”
“惜别之情。”
孩子们,太追求一语中的了吧?那为什么数学考试的大题不直接写结果呢?
我们其实应该这样说:这篇文章通过用……的手法,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省略号的内容一定能从文本信息中获取,语文老师告诉你一定能。)
有些学生会说这不就是所谓的万能公式么,没错,万能公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优化后的答题逻辑,但我们由于对于试题的分析能力和文本的解读能力各有不同,导致了我们背了再多公式,未必有效。
例如刚才的这个答案,只需答出文章的“技巧、事件、情感”就能得满分,而任何一篇文章无外乎也就考察这些内容,这就是语文考试阅读题所考的东西。
二、不具体。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副优美的画面。
这样的答案比市面上不规范的语文试题更让语文老师头疼。这样的答案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学生可能理解了文章想表达的是思乡的情感,但在答题过程中就走了样,写成了“表达作者忧郁的情感”。当然,我们可以说大多数思乡的情感都是忧郁的,但是从信息内容的角度来讲,思乡=忧郁么?
同理,一副恬静的田园风光图是优美的,一副雄伟的名山大川图也是优美的,那么如果恬静=优美,雄伟=优美,难道恬静=雄伟么?
这里,其实讲的是答阅读题的表达能力。
三、没逻辑。
我们对这样的答题方式应该不陌生:
使用了比喻,生动形象的表达了……
在这个答案里,为什么用了比喻就生动形象呢?
使用了比喻,把XX的XX比喻成了XX的XX,(所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
这才是符合逻辑的答法。
还有这样的情况,文章结尾句赞颂了XX高尚的品格,你认为呢?
回答:“我赞同……,结尾句表达了作者对XX的赞颂之情。”
这个答案是不是就自相矛盾了呢?结尾句究竟是在赞颂品格,还是在表达感情呢?看起来很像,可实际上,不是一回事。
当然从文章(注意,是文章)的角度这两种信息可以都包含在内,可是在考察工具性的试题里,这就相当于问“这瓶汽水是甜的,你认为呢?”
回答“我同意……我也认为这瓶汽水是酸的。”
以上种种,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重新开始认知语文。